2019-07-09 10:21 | 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 作者:張瓊斯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白瑞明表示,中國銀行業協會立足行業發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統籌建設了“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中國銀行業協會保理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暨2019年年會7月2日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國保理產業發展報告(2018)》,選舉產生了第五屆保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商銀行當選常委會主任單位。
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量同比下降53% 保理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2018年,全球保理業務量達2.76萬億歐元,同比增長6.5%。其中,亞太保理業務量同比增長6%,占全球總量的25%。中國保理業務量為4116億歐元,同比微增1%,占亞洲地區總量的62%。中國是世界保理業務量最大的國家。
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白瑞明表示,從我國保理市場整體來看,保理作為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一種綜合金融服務,因其具備真實貿易背景、逆經濟周期而行等特點,能夠較大地滿足企業應收賬款融資需求,提升企業資金周轉效率,降低企業杠桿率,改善商業信用環境。在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同時,也有力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已達14.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8.6%。2011年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增加了7.27萬億元,增幅達103%。
“從數據上看,我國保理產業面臨較好的市場前景。加之,監管政策的出臺、立法舉措的推出、金融科技的發展、產品體系的創新都有效促進我國保理業務的發展。”白瑞明說。
但他也指出,2018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隱患交匯,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據統計,2018年,我國銀行保理業務量約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1%。其中,國際保理業務量354.44億美元,同比下降53%。
白瑞明表示,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部分不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企業將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暴露壓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理產業的壓力與風險。因此,我國保理行業所面臨的環境仍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工行公司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李新彬認為,在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為促進我國保理業務的健康快速發展,商業銀行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借助金融科技推動保理業務線上化發展;二是持續推進保理業務的平臺化發展;三是與產業鏈核心企業合作做好保理業務的融合創新。
統籌建設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
白瑞明表示,交易線上化、產業金融化、資產證券化趨勢,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保理產業的再發展,也促使保理成為供應鏈金融領域發展最快的產業。
目前,國有大行和全國股份制銀行均著力發展大數據融資,紛紛建設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平臺沉淀數據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提供在線保理融資和現金管理等服務,提高在線保理的服務效率。
“開發及應用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獨立自主可控的跨行信息交互平臺迫在眉睫,也是我國銀行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白瑞明說。
據他透露,中國銀行業協會立足行業發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統籌建設了“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這一區塊鏈平臺采用分布式底層處理方式,能夠滿足銀行在開展跨行貿易金融業務中信息流通、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交易執行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業務需求,在不改變銀行各自流程的前提下,實現跨行交易的電子化、信息化和便捷化,打造全新的貿易金融生態圈。
截至目前,已有工、農、中、建、交等12家大型商業銀行及部分中小銀行參與平臺建設,平臺擬于8月正式上線,10月召開新聞發布會。
未來,中國銀行業協會區塊鏈平臺也將連接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此外,從長遠規劃來看,平臺也將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搶占國際金融競爭優勢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