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16:33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陳其玨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沖破傳統從放棄“墓碑森林”開始。回國后,他決定花重金改造福壽園:首先拿出40%視線最好的區域做環境,今后永不造墓,剩下的區域再規劃成各種隱蔽性高的特色墓區,減少公...
王計生
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變成什么形態留在這個世界?
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用了大半生都在琢磨這件事。
已過耳順之年的他依然思維敏捷、語速極快,談起這個常人諱莫如深的話題毫不避諱,鞭辟入里,說至興頭還喜歡用幾句上海方言來直抒胸臆。
但外界有所不知,王計生入行前其實是一名高校教師。和很多同行類似,他也是誤打誤撞入了這行。“講白了,開始要是我自由選擇行業,不會選這個。很多人一聽賣墓地,嚇都嚇死了。”他笑著說。
1996年初,因缺乏名氣加上經營不善,成立不久的福壽園負債累累,整個園區也是一片頹廢,幾乎是個爛攤子。無奈之下,股東方決定更換經營者,安排當時已離開高校“下海”的王計生前去接管。
“當時我到這家公司的時候,賬上一共只有6000元——沒錢了,工資也發不出來。”王計生說。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問同學借10萬元補發員工工資。由于資金緊張,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跑財務室,還沒進門財務就向他搖手,“今天沒有營業,不用進來了”。
起初,他也是用賣傳統墓地的方法經營,“人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打價格戰、傭金戰”。
很快他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但該怎么走也不清楚,因為國內大部分墓地都這樣干。
“我是出去看了后才開拓眼界的。”王計生用幾年時間跑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墓地,“后來連導游都感動了,說人家出來都是找名勝,你們卻出來找墓地”。
考察后他發現,歐洲墓地的藝術氛圍濃厚,美國墓地具人文精神,澳大利亞墓地則更現代化。相比之下,中國的殯葬業顯得落后,“因為這個行業的傳統東西太多,你不去沖破它,就永遠一成不變。”他說。
沖破傳統從放棄“墓碑森林”開始。回國后,他決定花重金改造福壽園:首先拿出40%視線最好的區域做環境,今后永不造墓,剩下的區域再規劃成各種隱蔽性高的特色墓區,減少公墓痕跡。
“我有個理念叫陰事陽做,就是要用陽的思路來做‘陰宅’。溫馨、周到、明快、色彩,都是陽的概念。”據王計生介紹,過去墓地為了追求肅穆,普遍都種松樹,但過于肅穆本身就是陰的概念。福壽園沒種松柏,代之以大量鮮花和彩色樹種,這樣改變的結果是整個園區陽光、舒適,沒有陰森的感覺。
經過這番改造,福壽園不僅擺脫虧損,還逐步走出了“公墓變公園”的新路,業績也不斷攀升。隨著事業版圖不斷擴展,2013年,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在此期間,福壽園甚至辦起了一個全國現代公墓建設培訓班。“董事會起初反對這么做,因為怕同行競爭。但我不擔心,首先,這個行業有嚴格的地域性,相互不會影響;其次,這個行業相對還比較落后,一家企業做得好是沒用的,把整個行業帶起來,才能簇擁‘滿園春色’。”王計生說。
至此,福壽園已不是在改變一家企業,而是在推動一個行業。過去,很多人沒把殯葬當成行業看,但王計生把殯葬視為引領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的行業。他甚至“語出驚人”——殯葬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善終是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
整整花了近30年探索,福壽園實現從公墓到人文紀念公園的跨越,并把告別做得美麗,把傳統祭祀變成了現代紀念。王計生很認同一個觀點:這個行業最大的敵人是傳統,不是競爭。就像改革開放也是在改變傳統,而這恰恰是最難的——很多傳統到現在還沒改變。
“但改變不是不可能,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做下去,最后一定會改。如果當初打退堂鼓,那就完了。”他還在繼續探索,要推動人文紀念公園變成真正意義的生命公園。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