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新三板擴容兩
時間過得真快,只覺是眨眼之間,距離新三板向全國擴容已過去已近兩年。暢想在若干年之后再回首,自2013年年底伊始的新三板絕對是中國資本市場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何促進資本市場更好的為實體經濟服務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一個亟待解決的命題。應該說,無論是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無論企業債、公司債,還是中小企業私募債,從目前的現實實踐看,針對的對象還都是具有相對較大體量、發展階段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而針對小微企業傾斜的銀行中小企業貸款,也是只聞打雷響、難見雨下來。應該說,無論從設計理念還是運行機制來看,前述幾類主要的融資工具在風控設計上還是將主觀認為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小微企業擯之門外。這樣的結果,首先不論是否達到了設計者的目的,但將一批最有活力與創造力的企業排除在了中國資本市場之外卻是不爭的事實,以BAT為代表的在納斯達克和香港上市的中概股即是明證。而這種對接創業資本的空白,也造就了中國創業者的阿克琉斯之踵,無數的好技術、好創意,在資金的捉襟見肘中步履維艱,甚至來不及面世已經煙消云散。遙想當年馬云一次次融資失敗、被指責為騙子和馬化騰要把QQ賣給電信的境遇,若非際遇有幸與鋼鐵意志,恐當今已是異若云泥,可見資本對早期企業的重要性。新三板的推出,應該說是生逢其時,在中國過往以人口紅利和環境成本為代價,以投資與出口為主線的經濟模式不可持續之際,鼓勵以創新為基礎的產業升級成為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而新三板在準入上的低門檻,恰恰與創業資本實現無縫對接,將最大限度的激發創業者的創造潛能,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有效存進產業經濟升級換代和經濟結構轉型。
讓市場的歸市場、監管歸監管,消除保姆式管理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已為資本市場期待已久。A股市場發展20多年,但無論2012年年中到2014年年初的IPO停擺,還是最近將近半年的IPO暫停,以及發行價格的市盈率約束,均顯示仍然難以擺脫市場與監管邊界不清的難題,監管對市場的過度“呵護”、市場對監管的過度“依賴”,造成監管與市場的雙向被動,也不利于市場的成熟。而新三板從擴容之初,就堅持了底線監管與尊重市場的原則,除了在信披及合法合規性方面的剛性紅線外,一切交給市場去解決,股轉公司只提供平臺、機制、系統與服務。正是因為邊界厘定清楚,在底線約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自發制衡機制,三板在快速繁榮的同時,也保持了秩序井然。應該說,三板的實踐,為中國資本市場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短短兩年的時間,被寄予厚望,又曾遭百般質疑,經歷萬眾矚目,也曾門前冷落,但新三板堅定不移高效服務與高度市場化原則,終結累累碩果,從不足400家到4000余家掛牌企業,從幾乎零交易到全年近2000億交易額,從區區百億不到到逾萬億市值,從一個邊緣化不起眼的市場發展為高新企業云集,從幾乎零融資到全年融資破千億。而放眼神州大地,創業潮風起云涌,新三板功不可沒,在前赴后繼的創業大潮中,新三板已成為創業者心目中的納斯達克。
臨近歲末,新三板又出重磅,初步分層已靴子落地,轉板機制與公募進入箭在弦上,交易機制進一步優化,競價交易與降低投資者門檻暫不實施但也是循序漸進,信披機制更加完善,退出機制進一步清晰。一邊是完善市場功能,一邊是夯實市場基礎,可以預期,新三板將以更開放又更成熟的姿態迎接未來。
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期盼著借新三板的平臺對接資本之翅,實現民族產業翱翔世界舞臺之夢;而千萬計的創業者,也正因為新三板,終可以克服阿克琉斯之踵,可以在推動新技術與新模式實現的創業之路上輕裝上陣。
可以展望,在頂層設計上堅持高度市場化的新三板,隨著交易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如同一條鯰魚,將給僵化的資本市場帶來無限的生機。而一旦擁有一個高度開放的資本市場,生就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能夠吃苦耐勞,具有良好教育基礎與深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具備聰明才智與優秀財富管理品質的中國人,一定將釋放出無窮的創造力,那將是怎樣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
旭日初升,已是滿堂彩。新三板,已掀開中國資本市場新的一頁,成為激活整個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必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柱,為中國經濟注入無窮活力。用一句古詩對目前的新三板做總結,正是: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