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12:1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文|趙士勇動作不斷的東吳證券又來了大手筆——吃下東吳人壽逾3億股股權。公司昨晚公告,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向創元集團收購東吳人壽股份有限公司309億股,+
文|趙士勇
動作不斷的東吳證券又來了大手筆——吃下東吳人壽逾3億股股權。
公司昨晚公告,公司擬以現金方式向創元集團收購東吳人壽股份有限公司3.09億股,擬定收購價格為每股1.11元,收購總金額為34299萬元。收購完成后,東吳證券持有東吳人壽股權比例為7.725%。
看這兩家公司都屬“同姓”,便知關系匪淺。以前保險公司都是玩低調,可是今年,資本市場都被險資攪得天翻地覆,所以小強也來了興致,通過各種信息來分析一下這筆交易的前景到底有何深意。
一
東吳人壽和東吳證券的關系
資料顯示,東吳人壽成立于2012年5月,總部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是經保監會批準的國內第一家在地級城市設立的全國性壽險公司。
在蘇州當地,能姓“東吳”的公司來頭都不小,基本都被蘇州國資系統包圓了。
資料顯示,東吳證券和東吳人壽的大股東都是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蘇州國發),實際控制人也都是蘇州國資委。所以,東吳證券和東吳人壽是如假包換的“親兄弟”。
這次東吳證券的收購對手創元集團其實也是蘇州國企,是蘇州國資委全資子公司,論輩分是蘇州國發的同袍兄弟,要比東吳證券大一輩兒,該叫“叔叔”。這次交易就是東吳證券要從“叔叔”那里收購一部分小兄弟的股份。
盡管這關系杠杠滴,但是東吳證券仍然說這不!屬!于!關聯交易。
小強再簡單說下,蘇州國發和創元集團。
簡單來說,蘇州國發是蘇州市金融控股平臺,主要是運營金融資產,像東吳證券、東吳人壽、蘇州銀行、蘇州信托等等。
創元集團主要是做新興產業實業,比如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等。
二
東吳人壽的歷史
雖然是“親兄弟”,可是兩家公司歲數可就差得遠了。
資料顯示,東吳證券最早成立于1993年,2011年就在上海主板上市。而東吳人壽到2012年5月才成立,比東吳證券足足小了近20歲。
但是東吳人壽的地位卻是比東吳證券毫不遜色。
時間回到2010年,蘇州市正在編制本市“十二五”規劃,卻發現銀行、證券、信托等等這些都有了,卻唯獨沒有保險公司,這怎么行?!
當然,說沒有也不準確。蘇州國發在2009年就成立東吳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而且還申請了新三板掛牌,但這并不算真正意義保險機構。
反正在蘇州“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要“打造具有較高市場競爭力的區域性保險公司。加快東吳人壽保險公司申籌步伐,填補地方法人保險機構空白。”
上帝說,要有保險,于是便有了保險。
2012年5月,東吳人壽正式成立,注冊資本20億,股東有一大串,上圖自己看!
三
東吳證券買的劃算嗎?
既然是收購,自然要考慮合不合算,我們來簡單算一下。
東吳人壽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凈資產為17.62億元,20億股本折合凈資產為0.881元/股。
2016年8月東吳人壽進行了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從20億元增加至40億元,股東增資款合計21.6億(其中20億計入股本,1.6億計入資本公積),推算其增資價為1.08元/股。
加上原有凈資產,東吳人壽增資后凈資產合計為39.22億元,以40億股本計折合凈資產為0.95元/股。
根據東吳證券公告,這次共計收購擬以現金方式向創元集團收購東吳人壽3.09億股, 擬定收購價格為每股1.11元, 收購總金額為34299萬元。收購完成后,公司持有東吳人壽股權比例為7.725%。
可以看出,東吳證券受讓價比原有凈資產價格略有溢價,但是溢價率非常低,只有不到3%。而若根據東吳證券發布的的東吳人壽增資前評估價,溢價率達到13.49%,所以這筆買賣應該是不貴的。
但是不貴的東西就一定值得買嗎?恐怕也不見得,便宜自有便宜的道理,我們來看看東吳人壽為什么不那么值錢?
四
東吳人壽的日子不太好過
蘇州的經濟地位在江蘇排第一,所以背靠蘇州這個資本大戶,再加上地方ZF暗中護航,當地國資系金融機構普遍日子過得是相當舒坦,當地這么多上市和掛牌企業,哪愁什么業務啊。
比如蘇州銀行、蘇州信托,最典型莫如東吳證券,他們有一半的IPO業務都在蘇州地區,包辦了蘇州地區將近一半的新三板掛牌,外地的券商根本就插不進嘴。
但東吳人壽的日子卻并不如那幾家金融兄弟過的滋潤,我們看看他們成立以來的業績表現。
2013年,東吳人壽虧損1.2億;
2014年, 東吳人壽虧損高達2.23億;
2015年,東吳人壽終于扭虧為盈,當年盈利1億。
2016年前三季度,東吳人壽又轉虧9562萬。
截至2016年9月30日,東吳人壽凈資產為17.62億,很明顯看出之前多年的虧損仍未彌補。
那么東吳人壽的業務拓展情況如何呢?
根據保監會數據,據2014年保費數據顯示,東吳人壽規模保費收入同比增幅達53.6%。但是到了2015年,東吳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15.1%;規模保費收入約33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高達12%,在中資壽險公司中排名墊底。
實際上,與東吳人壽同年成立的保險公司共有9家,同期成立的其余6家壽險公司相比,原保險保費增速僅高于弘康人壽位列倒數,規模保費增速不僅排在最末位,且是唯一一家負增長公司,已經被同期保險公司落在后面。
但話說回來,一家成立才三年的公司虧損也算正常,而且保險業歷來有“六平七盈”甚至“七平八盈”的規律,只是東吳人壽這個虧損法有點難看。
為什么東吳人壽的經營情況這么差呢?此前坊間也有不少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公司人事不穩,剛成立沒多久公司高管就遭撤換,原董事長朱凱和總經理錢程離職,蘇州國發董事長黃建林兼任東吳人壽一把手和原東吳基金總裁徐建平空降東吳人壽擔任總裁。
據當時媒體報道,當公司發展初期對發展路徑沒有明確規劃,或股東與管理層出現較大分歧時很容易出現此類人事變動。
二是公司戰略原因,早期東吳人壽的創新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重理財輕保障”戰略,以理財產品開路,一度打開了局面,現在已經成為了險資普遍玩弄的資本路數。
印象比較深的是2013年的光棍節,東吳人壽推出一款“愛情保險”,在淘寶保險上開售,這是當時國內首款既能提供收益,又兼具網絡紅娘服務的萬能險產品,讓人感覺很“互聯網”。
但是東吳人壽這個優勢很快喪失,而保險老本行的研發又未跟上,導致產品體系出現問題。
更重要的,東吳人壽的業績遠未達到蘇州市政府的預期。
在蘇州市的“十二五規劃”里,要求東吳人壽在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的保費收入要達到40億,行業排名進入30名。
可是規劃并沒有說是規模保費還是原保險保費,而從保監會發布的數據看,東吳人壽2015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僅為4.44億,在人身險公司排名第39位,這顯然與蘇州“十二五規劃”相差甚遠了。
不過根據保監會2013年最新統計口徑,還有“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項,加上原保險保費合計俗稱為規模保費。
東吳人壽2015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為28.58億,加上原保險保費共計33.02億。
不過東吳人壽今年前十個月的保費恢復增長較快,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已經達到8.36億,比去年全年幾乎翻了一倍;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已經達到39.64億,也比去年全年增幅達39%。
看來東吳人壽今年要打個翻身仗,只是能不能再次扭虧,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
趙士勇
江蘇金融圈主筆、首席評論員
10年財經記者從業經歷
研究上市公司、金融領域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