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1:55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經歷了年初的熔斷暴跌,A股在接下來11個月時間不斷舔舐著巨大的傷口,直至11月29日,上證指數才攀升至反彈最高點3301
經歷了年初的熔斷暴跌,A股在接下來11個月時間不斷舔舐著巨大的傷口,直至11月29日,上證指數才攀升至反彈最高點3301.21點,但這距離2015年12月31日的收盤點位3539.18點仍有200多點的距離。
主基調已定,所有A股的表現也要深受其影響。將今年最熊以及最牛的50只個股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特征十分明顯:最牛的股漲得不多,但最熊的股跌得很慘。
整體漲幅不及過去4年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23日收盤,四川雙馬、三江購物、煌上煌、金馬股份等成為年內前十大牛股。其中,四川雙馬的漲幅傲立群雄,緊隨其后的三江購物和煌上煌分別上漲了260.92%和199.12%。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但要論整體漲幅,2016年這50大牛股是2012年以來最弱的。2016年50大牛股平均漲幅僅103%。其中,漲幅最小的是同達創業,全年漲幅為59.46%。漲幅超過100%的僅有14只個股,占比28%。
反觀2015年,漲幅最大的是協鑫集成,全年漲幅高達748.36%,而漲幅最小的則是巴士在線,漲幅同樣高達296.88%。當年50大牛股全年平均漲幅高達403.96%。
2014年前50大牛股榜單的平均漲幅為234.2%,足足是2016年平均漲幅的兩倍多。其中,排在榜單末尾的西部證券,仍保持了185.28%的全年漲幅。
2013年的情況則類似2014年,牛股榜單平均漲幅為248.9%,完爆2016年。
與2016年榜單接近的則是2012年。其中,榜首華數傳媒的漲幅為421.5%,整體平均漲幅為115.9%。盡管比較接近,但2016年還是稍遜一籌:2012年有30只個股的整體漲幅高于100%,占比60%。
從個股來看,2016年50大牛股主要來自股權轉讓(比如四川雙馬、大連電瓷)、重組股(鼎泰新材、新海股份等)、高送轉這三條主線(煌上煌、天潤數娛等)。
整體跌幅為最近4年之最
看完最牛的50只股票,接下來看最熊的50只。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新文化、華信國際、騰信股份等成為2016年前十大跌幅最深的熊股。整體來看,2016年50大熊股的平均跌幅高達53.3%,遠遠超過2012年50大熊股45.5%的平均跌幅。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2015年的前50大熊股,平均跌幅為30%,沒有一只個股股價“腰斬”;
2014年,這50大熊股的平均跌幅更是僅有28.2%,跌幅超過30%的有19只股票,所占比例還不到一半;
2013年,50大熊股的平均跌幅分別達到了46.2%。
無論是個股跌幅還是榜單的平均跌幅,2016年50大熊股龍虎榜還是創下了最近4年之最。從這50大熊股的分布來看, 創業板個股多達21只,接近50大熊股的一半。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統計發現,將2016年50大熊股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公司基本面遭遇了“黑天鵝”,比如鑫泰電氣、金亞科技、欣泰電氣等,其中欣泰電氣因為造假被強制退市,如果按照其退市前收盤價3.03元計算,其全年跌幅高達83.6%!
第二類是在2015年漲太多,2016年“補跌”的個股,這類個股集中在創業板,比如美亞柏科、光環新網、兆日科技等,其中兆日科技2015年大漲444.32%,光環新網同期大漲552.90%。
牛熊榜中有規律
牛股和熊股都是相對的,今年的牛股可能變成明年的熊股,而明年的熊股,則有可能變成后年的牛股,從牛熊股榜單的歷史數據來看,也確實存在這樣的規律。
圖片來源:東方IC
比如在2016年的50大牛股中,華菱鋼鐵、三鋼閩光、首鋼股份名列其中,漲幅均超過50%;而在2015年,這三只個股幾乎沒有上漲。
在2015年的熊股榜單中,煤炭、基建、電氣、有色等行業個股損失慘重,不少跌幅超過20%。但在2016年,這些熊股卻沒有一直“熊下去”。譬如西山煤電去年大跌26.57%,而在今年卻大漲了42.11%;鵬欣資源去年大跌38.74%,今年上漲了17.1%。
2014年,當年的大熊股包括樂視網、華策影視、北緯通信、潛能恒信等,當年跌幅均在20%左右。到了2015年,樂視網大漲300%,華策影視上漲78.75%,潛能恒信也上漲了166.57%。
“牛熊榜單的切換體現了A股炒作的周期輪動。”西藏琳瑯投資的王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譬如在1994年,當時的小家電等業績推動型個股引領了牛市浪潮;到了2000年的網絡科技股時代,市場的炒作重心又轉向計算機科技類股票;2007年這波大牛市,這又是屬于白酒、“煤飛色舞”等有業績支撐的個股炒作時代;從2013年開始,以互聯網、影視、游戲等的中小創又開啟了題材股炒作周期。
“所以我感覺今年是轉折年,市場炒作又轉向了更實的業績支撐型。”王琳分析道,在今年的50大牛股排行榜中,就有三聚環保、巨龍管業、山東黃金這類業績穩定增長的白馬股。
“A股的炒作也可以看作是價值發現的過程,有時候炒作過度,就容易透支未來預期。”西藏銀帆投資的李志新表示,由于資金推動,當年的牛股就有可能被炒作過頭,這就容易透支未來,“也就是用空間換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吃完了未來的漲幅。所以調整就成為了一種需求。”
“反之,由于市場過度的恐慌情緒,一些股票又容易跌過頭成為熊股,這時就又會出現價值洼地,可能迎來反彈或企穩。”李志新補充道,但這樣的轉換并非是必然事件,它只是一種較大的概率。
每經編輯 杜恒峰
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朋友圈
其他用戶正在看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