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11:09 | 來源:未知 | 作者:藍鯨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回顧2016年,“黃金期”與“投資潮”成為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詞。從黃金期來看,一方面我國保費規模快速增長。2016年前11個月,全國原保費收入達到289萬億元,
回顧2016年,“黃金期”與“投資潮”成為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詞。
從黃金期來看,一方面我國保費規模快速增長。2016年前11個月,全國原保費收入達到2.89萬億元,距離此前保監會方面預測的3萬億僅有一步之遙。其中,健康險成為一匹黑馬快速上行,互聯網保險這一新生事物也在2016年迎來“野蠻生長”。
從投資潮來看,隨著2016年保費收入的高企,險資入市資金強勢增長。資金規模高達萬億的險資在二級市場上表現并不低調,去年舉牌多達120家上市公司。而在險資涌入上市公司的同時,跨界資本也在積極搶灘保險,跨界保險公司數量快速增長。
不過,在保險業2016年繁榮的背后,另外一種聲音開始引入矚目。有分析人士直言,盡管健康險以及互聯網保險或將持續活躍,但隨著2016年保險投資收益率的下行,保費收入增速也將有所放緩。此外,隨著監管日趨嚴格,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的現象或將有所收斂。
3萬億!保費規模快速增長,或將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日前,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指出,保險業改革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4%,預計2016年保費收入突破3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接近15萬億元,行業風險整體可控。
保監會方面關于2016年保費收入的預想并非憑空臆測,從目前已披露的情況來看,保險業保費收入確實呈現出穩健增長的局面。據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89萬億元,同比增長28.88%,距離3萬億的猜測僅有一步之遙。此外,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曹德云日前透露,預計2016年年底我國保費規模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
不過,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能否持續值得關注。有分析人士表示,2016年保費收入的增加主要歸功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2015年保險行業整體投資收益率為7.56%,為近年來最高值,歷史經驗來看保費滯后投資一年產生變化;另一方面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保險公司代理人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帶動了保費收入的增加。
然而從2016年的情況來看,三季度險資年化投資收益率約為5.26%,較2015年有明顯下降,保險公司代理人數量短期內也已接近行業天花板水平,未來增長空間不大。此外,受政策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發展勢頭強勁的萬能險等增幅或將出現較大程度下降。因此,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預計保費增速將出現拐點。
藍鯨保險注意到,上述關于保費收入增速迎來拐點的預測已有跡可循。以四大上市險企披露的最新數據為例,數據顯示,四家上市險企11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632.66億元,對比10月764.62億元的數據環比減少4.18%。
5000億!健康險持續發力,2017年或將爆發
據保監會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841.80億元,同比增長73.08%。有分析人士猜測,按此增速發展,2016年健康險保費收入有望超過5000億元。
從長期來看,藍鯨保險注意到,近年來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也呈加速增長態勢。去年前11個月,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219.60億元,同比增長50.38%;而2014年前11個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則為1475.97億元,同比增長44.47%。
事實上,2016年也是我國稅優健康險試行的第一年。日前,第四批經營個人稅優健康險名單正式公布,光大永明、民生人壽等7家公司正式獲批經營稅優健康險業務。截至目前,被納入經營稅優健康險的陣容已擴容至23家。盡管試行第一年中,稅優健康險總保費規模不盡人意,但據業內人士透露,2016年以來稅優健康險產品銷售件數逐月上升,呈現出一個正向增長的趨勢。
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按照健康險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其有望成為保險業2017年最具爆發潛力的險種。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保險意識的覺醒,健康的保險需求或將得到進一步激發。
3億!互聯網保民攜手入場,互聯網保險“野蠻生長”
據日前披露的《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同年中國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達到2234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1375億元,增幅達到160%。進入2016年,互聯網保險熱度不減。以壽險為例,中保協最新披露數據顯示,2016年前10個月,互聯網人身保險累計規模保費達1466.3億元。
有分析報告顯示,互聯網保民的數量迎來爆發式增長,截至2016年3月,被互聯網保險服務的用戶已達3.3億。此外,年輕化也是互聯網保民的一大特征,報告同時顯示80后與90后人群占互聯網保民總數比約為八成。
目前來看,市場普遍對互聯網保險前景表示看好,據華興資本日前發布的一份關于互聯網保險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互聯網保險行業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到1.75萬億元。
龐大的規模發展前景也引來了各路資本的介入,截至目前,不但有61家壽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各路巨頭也積極對互聯網保險行業進行布局。
不過,在互聯網保險野蠻生長的同時,行業風險隨之顯現。日前,中國保監會聯合十四個部門印發了《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其中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銷售保險產品,進行不實描述、片面或夸大宣傳過往業績、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等誤導性描述將成為互聯網高現金價值業務中的重點查處和糾正對象。截至目前,已有有華夏人壽、東吳人壽等7家公司因涉互聯網保險業務客戶信息不真實等問題被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
1.9萬億!險資入市洶涌,全年舉牌120家上市公司引關注
隨著2016年保費收入的高企,險資入市資金也同樣有明顯增長。據保監會披露的2016年前11個月保險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險資用于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金額1.89萬億元,占險資運用余額比14.37%,用于其他投資的金額4.58萬億元,占比34.89%。
而上述萬億資金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并不低調,前有寶能系高調爭奪萬科股權,后有陽光保險舉牌伊利股份(17.830, 0.23, 1.31%)(600887,股吧),險資舉牌知名上市公司的現象在2016年屢見不鮮。據媒體統計,險資在A股舉牌投資布局了約120家余上市公司。
險資在二級市場上的高調表現備受爭議,監管層也屢屢喊話直指險資舉牌“亂象”。2016年,監管層重拳出擊規范險資投資,前海人壽的萬能險新業務被暫停;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被暫停整改;共計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被下發風險提示函,要求公司嚴格控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6家公司的互聯網渠道保險業務。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預計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實,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險資舉牌的現象會有所收斂,但這不代表險資會弱化權益類投資。“險資之所以被推向風口浪尖,僅因個別激進險企。”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而從保險業整體情況來看,保險資金運用仍以長期穩健的價值投資為主。長期來看,險資仍會是參與A股市場的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
23家!跨界資金搶灘保險,20家險企獲批籌建3家被否
在保險資金持續活躍的同時,跨界資金也在積極搶灘保險。據藍鯨保險粗略計算,2016年以來瑞華健康保險等20家險企獲批籌建,天津北方人壽保險、陽光盛世財產保險以及上海欣安人壽保險3家被否決。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社會資本將保險牌照視為資本運作(投融資)的低門檻通道,正紛紛搶灘,目前仍有約200家公司排隊靜候新牌照。
藍鯨保險注意到,自2015年以來,跨界入局保險進入緊鑼密鼓期,跨界保險公司的設立呈現爆發態勢。從BAT、京東、樂視到萬達、恒大、復星、泛海、海航、國電投、中移動,越來越多的資本大佬開始涉足保險。而據媒體報道,2016年以來,至少65家上市公司擬發起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而這些上市公司主業背景紛繁復雜,涉及房地產、互聯網、醫藥和化工等眾多領域。
藍鯨保險查看數據發現,2016年10月,胡潤研究院發布了最新一期胡潤百富榜,其中排名前十的大佬幾乎都進入了保險業。
此外,金融混業經營趨勢愈加明顯。日前,兩家上市券商先后發布公告,稱擬進軍保險業。其中東吳證券(13.440, 0.17, 1.28%)擬斥資3.43億元收購東吳人壽7.724%股權;中原證券(5.760, 1.76, 44.00%)則是擬斥資3.6億元作為第一大股東牽頭發起設立壽險公司。此外,銀行資金同時也在加速對保險行業的布局,例如農業銀行(3.120, 0.02, 0.65%)(601288,股吧)此前收購了嘉禾人壽保險公司等。
對于資金積極搶灘保險的原因,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表示,保險資金的融資方式相對來說價格比較便宜,是較容易獲取現金流的一個來源。實體經濟如果能夠通過建立保險子公司來迅速獲取這方面的現金,對未來發展是比較有利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保險業帶來機遇的同時,背后也存在風險及不確定性。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企業盲目的擴大業務,跨界融合就會加劇風險擴散,也為保險市場未來的發展留下一些隱患。對此,業內專家也表示,“不同行業之間,跨界投資常常會遇到政策、市場、交易、人才等風險。企業一定要清楚找到自己在新進入行業的市場定位、技術特色和是否具有可持續投入的實力優勢。”
“償二代”迎首年大考,多家險企急增資解困
從2016年一季度起,國內保險公司按照“償二代”要求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相比以規模為導向的“償一代”,“償二代”以風險為導向,這使得不同風險的業務對資本金的要求出現顯著變化,從而顯著影響保險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策略。
據了解,償二代落地后,保險業整體資本充足。項俊波日前公開指出,近幾年,保險業通過資金運用等三大改革釋放了市場的活力。目前,保險公司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達253%,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相關報告顯示,保險行業三季度總體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第二季度的253%下降到了250%。大約三分之二險企三季度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二季度有所降低。公開數據顯示,中融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末的-18.16%,下降至-41.91%。新光海航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的-31.74%,進一步下降至-69.87%,償付能力仍深陷泥潭。中法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末的185.38%驟降至-128.35%。
針對部分險企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增資是解決償付能力的最快捷方式,但想要深入去解決償付能力問題,還是要去調整業務機構。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企業可通過以下三種途徑滿足要求。首先就是增資,通過直接引資的方式增加公司的資本金;其次,調整業務結構、產品結構和分保業務,以通過業務的改善降低償付能力風險;再次就是發行公司債券、次級債等,通過這種外擴的金融工具來解決償付能力問題。
事實上,2016年以來,已有平安人壽、富德生命人壽、長安責任保險、中華財險等多家公司就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融資。
此外,資本補充債因其公開發行的特點,還有流動性強的優勢,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也豐富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品種。數據顯示,2015年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累計超800億元。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