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09:05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原文刊發于2016年12月31日《金融時報》第四版“評論”專欄)前幾天,中國民營企業代表人物之一、福建汽車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
(原文刊發于2016年12月31日《金融時報》第四版“評論”專欄)
前幾天,中國民營企業代表人物之一、福建汽車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己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對比中美制造業環境差異,他認為中國制造業現在成本高、稅負重。
這段采訪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盡管曹德旺隨即澄清“自己不會跑出去,制造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是為了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是實現企業全球化戰略的路徑之一”,但是他提出的制造業成本較高、稅負較重的問題確實值得思考。
其實,本屆政府上任以來,減稅降負擔的相關改革一直在持續推進,大量行政審批事項已經精簡,而且通過全面營改增,也為企業減少了約5000億元稅收負擔。應當說,這些政策紅利都已經為企業減負。那么,為何企業依然感受到稅負較重?
答案不外乎三個方面。
一是減稅力度仍可加大。在原來的稅基上,中央政府對企業減稅的力度仍可加大,邁的步子還可以更大一些,當前企業感受到的實際優惠還較少。數據顯示,多年來我國稅收增長幅度一直高于GDP增長速度,近年隨著大量企業盈利能力繼續下降、經濟“脫實向虛”的問題更為嚴重,稅收收入增速才略低于GDP0.3個百分點。
二是政策有了,落實仍難。必須看到,目前一些稅收優惠仍難落實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因財力困難只說不做,紙上談兵,在落實中央政府優惠稅收政策上陽奉陰違,讓不少稅收優惠政策懸空。
三是隱性負擔增大。盡管名義稅負有所下降,其他不明不白的費用閘門又重新打開,企業各種變相負擔依然不減甚至有所加重。
可想而知,如果這些實際問題得不到改善,嚴重的經濟“后遺癥”難以避免。
第一,制造業成本攀升會令更多中國企業遠走海外,中國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空心化”可能出現;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員工下崗失業人數增多,稅收增長進一步趨緩,甚至導致經濟“出血”。
第二,制造業成本攀升會催生大量社會資金“脫實入虛”。實業企業的無利可圖,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對投資實業失去信心和興趣。
第三,制造業成本攀升會進一步加劇民營企業滑坡,影響經濟振興和社會穩定。對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可享受的國家稅收返還和其他補貼較少,這種不平等的稅負環境可能會挫傷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第四,制造業成本攀升會惡化實體企業生存環境,可能為尋租行為提供更大空間。
顯然,切實降低企業負擔不亞于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要徹底砸碎伸向企業“亂征稅、亂收費、亂攤派”的“有形臟手”,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必須采取過硬措施,進行一次徹底變革。
為此,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等表述,大多是為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量身定做。可見,降低企業成本已到了關鍵時刻,再也不能紙上談兵,更不能有任何遲疑了,應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加大降低稅賦讓利力度,在全面營改增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企業各項稅率,讓企業真切感受到優惠稅收政策帶來的利好。據專家學者測算,我國企業綜合稅負高,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企業稅收負擔可降空間仍然很大。
第二,加大對企業稅費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建立懲處機制,將其納入地方政府施政考核目標,凈化稅費環境。可由國務院督查組牽頭對全國各地政府在優惠稅收政策、行政審批收費事項等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大檢查,將對民營企業的優惠稅收政策全面落實到位;對優惠稅費政策執行不力或陽奉陰違的行為從嚴從重處罰。
第三,加大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力度,將能放開的審批事項全面放開,將更多的政府“權力”讓位于市場,給企業更大、更多的主動權和自由裁量空間,消除一切捆綁企業手腳的制約性因素。
第四,采取切實可靠措施,降低各項要素和生產資源的成本,為降低企業成本提供現實可能。主要是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加大財政體制改革力度,實現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消除由“地王”催生的土地價格猛漲;加大對水、電、氣等價改力度,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對任何亂漲價行為依法依規進行嚴厲查處,營造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良好氛圍。
第五,各級政府樹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理念,消除唯GDP政績觀,提高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和遠見性。正如曹德旺所言,“投資化的重復建設,拖一年嚴重一年”;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寵愛”虛擬經濟,而對周期長、回報率低的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冷淡,使金融、房地產等“高富帥”行業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掌中寶,這種情況需要及時扭轉。
尤其要重視的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不再是只屬某一個國家的企業,企業也具有世界性,哪里營商環境好,企業就往哪里跑;企業追求資本利潤最大化,哪里利潤高,企業就往哪里搬,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營商法則。
其實,企業外遷也是好事,它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只有加快進行全面、深刻的制度性和觀念性反思及改革,才能吸引更多中國企業繼續留在本土。?(作者系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訂閱號:kaiweicaijing,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長按二位碼),“開偉說財經”等你哦!您還可以和作者聯系,莫開偉的微信號:M19630205。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