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繼續做好房地產金融調控,在支持居民合理自住購房同時,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近期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在談及房地產調控問題時表示。
報告強調,2017年,各地區將認真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政策要求,繼續強化“因城施策” 調控政策,全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呈現“成交回落、價格平穩略降”的發展態勢。
交通銀行(6.430, 0.00, 0.00%)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銀行按揭貸款的投放力度可能從一二線城市逐步向三四線城市傾斜,金融支持可能加大。隨著未來一二線城市的成交收縮,按揭貸款在這些城市的投放或不會持續增加,而是放緩或收縮。”
2016年以來,管理層不斷強化住房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在國家統一政策基礎上,由各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結合所在城市實際,自主確定轄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及利率浮動范圍,去年四季度后,房地產貸款增長勢頭趨緩,房地產信貸調控初見成效。
數據顯示,2017年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29.72萬億元,同比增長24.2%,增速比上季末低1.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0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的38.1%,比一季度占比低2.3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0.1萬億元,同比增長30.8%, 增速比上季末低4.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推進,保障房信貸支持力度較大。2016年,全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606萬套,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萬套。去年年末,全國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為2.5萬億元,同比增長38.3%,增速比住房開發貸款高25個百分點;全年新增6972.2億元,占同期房產開發貸款增量的113.5%。2017年6月末,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2.97萬億元,同比增長36.2%。
此外,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年末,已有85個城市的373個保障房建設項目通過貸款審批,并按進度發放862.1億元,收回貸款本金736億元。
“從調控政策措施看,2016年尤其是2016年四季度以后,‘因城施策’調控力度加大,靈活度提升。”報告認為,調控力度差異化,調控范圍不再局限于一二線城市,開始向三四線城市延伸,調控手段更加豐富。在限購、限貸、限價等傳統調控手段的基礎上,開始實施限售政策,即買房后需要經過一定年限才能再次入市交易。此外,加大整頓市場秩序的力度,通過嚴查違法違規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企業、打擊房地產虛假廣告、加強土地拍賣資金監管、防范違規資金流入土地市場等方式,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報告同時指出,“房價上漲預期仍然存在;土地供應不足,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面粉比面包貴’的情況;部分熱點城市庫存處于低位,短期內市場供應緊張;居民投資渠道有限且回報不高。”
為此,央行認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明確近、中、遠期城鎮建設用地和土地供給規劃,將城鎮戶籍人口與公益及建設用地指標掛鉤,穩定預期。可探索建立和完善土地當量制度,通過交易在全國范圍實現綜合占補平衡,提高土地在全國范圍內的集約利用。另一方面,要積極完善中小城市發展基礎,提高中小城市吸引力,并形成優勢產業支撐、快速軌道交通連接、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包容性強、綠色低碳的城市網絡,也有助于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另外,還要積極發展長期公共租賃住房,穩定和規范住房租賃關系。
記者也注意到,近期,住建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發文,推動人口凈流入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沈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12個城市將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同時,鼓勵開發性金融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加大對租賃住房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