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芬
年底將至,不少基金公司紛紛備戰沖規模保排名或提升排名。不過,受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影響,一些基金公司不能與往年一樣順利地通過擴大貨幣基金規模來提升排名,而銀行系基金“沖規模”也不易,若干銀行系基金突擊發定開型產品以提升規模。
“沖規模”首選貨幣基金
今年以來有兩大法規深深影響公募基金市場,即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不少公募人士直言今年業務比往年難做,也進一步影響年底的“沖規模”大戰。北京一中型公募人士告訴中國基金報記者,“沖規模”是每家基金公司都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
年度排名與基金公司的市場地位息息相關,排名下降直接影響公募基金的銷售,間接影響公司品牌形象。例如,有家公司排名掉了5、6名,有些機構客戶就降低了資金合作規模,轉投一部分資金到更有實力的公司,該公司也受到輿論和市場的質疑。
上述公募人士表示,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要求,同一基金管理人所管理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幣市場基金的月末資產凈值,合計不得超過該基金管理人風險準備金月末余額的200倍。由于該公司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重點布局權益產品,貨幣基金規模在公司管理的總規模中占比并不高,按當前的風險準備金儲備情況,貨幣基金仍有100億規模的增長空間。
華南一大型公募盡管規模位居前列,但近幾年排名小幅下降。該公司在主動投資領域深耕多年,權益投資一直做得不錯,但面對規模增長兇猛的銀行系基金,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再也沒有“沖規模”的沖勁。然而,股東方仍然會考核規模排名,加上銀行、保險、財務公司等機構投資人會調整入圍的硬性標準,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仍然會在年底努力“沖規模”,由于固收不是強項,主要通過貨幣基金提升規模。
銀行系基金“沖規模”也不易
盡管銀行系基金在年底“沖規模”的時候優勢明顯,在資金上能得到銀行股東的大力支持,但隨著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的深入實施和監管層對委外業務的限制,銀行系基金今年年底“沖規模”的難度比往年大。
華東地區一銀行系基金人士表示,由于流動性風險管理新規對基金份額持有人集中度有限制要求,不得出現接受某一投資者申購申請后導致其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50%以上的情形。因此,股東的資金并不好直接投資,年底“沖規模”的壓力也不小。北京另一銀行系基金的市場負責人也表示了類似的擔憂。
也有“生猛”的銀行系基金對提升規模排名保持樂觀。滬上一銀行系基金的市場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準備年底再沖200億的規模,申報了幾只定制型產品。該人士表示,股東方的資金并不多,客戶主要來自城商行。如果順利完成目標,公司規模排名能前進四到五名。該銀行系基金成立不到五年,公司快速實現從零到1的發展進程,至今年三季度,一躍而升到前20名。
基金公司“沖規模”各有各的難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強,并滿足董事會考核要求。北京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公募關注規模排名,根源還在于以規模收取管理費的盈利模式,更大的規模意味著更大的盈利空間、更好的發展布局、更多的資源和渠道,讓公司在市場中處于更具競爭力的位置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