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金融“強監管、去杠桿、治亂象”攻堅戰中,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業態自然“不能例外”。專家和互金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一系列監管措施“靴子落地”,“合規、洗牌”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關鍵詞。2018年,P2P網貸機構、現金貸平臺等互金機構數量料銳減;另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之下,互金行業的規模和增速將更趨理性。隨著潮水退去,互金行業亟待回歸服務普惠、小微的定位,以創新、便捷的產品服務長尾人群,并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提升風控水平。
機構數量料“大縮水”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互金行業能夠快速走向大眾視野,P2P網貸機構的崛起可謂功不可沒。但是,在經歷過初期的野蠻生長后,隨著網貸行業“1+3”(《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制度框架搭建完成,P2P行業正逐步進入合規發展階段。
2018年,P2P網貸行業進入“備案年”,各地合規驗收工作陸續展開。上海市監管部門已于近日向各轄區下發了有關P2P網貸整改合規驗收(一份)以及備案登記(四份)等共計五份指引文件。其中,最新下發的有關P2P合規驗收的《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合規審核與整改驗收工作指引表(2017年12月)》全文共計7大項168條。
在P2P網貸行業走向合規之際,有專家預計在備案驗收完成后,行業機構剩余或不足一成。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末,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的數量下降至1931家,相比2016年年末減少535家;累計問題平臺數量達4039家。
《2017年互聯網金融報告》認為,目前網貸平臺數量雖降至2000家以下,剩下的平臺大部分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網貸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平臺數量仍將持續減少,減少速度會有所放緩。按照當前平臺退出和轉型速度(2015年減少1290家,2016年減少1727家),結合2018年可能的政策影響,預計今年的平臺數量有望縮減至1200家之內。
凡普金科創始合伙人、CEO董祺表示:“經過‘大考’,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有望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相比此前整個行業幾千家的企業,能夠完成備案的總體不會特別多,或許是幾百家。接下來,行業數據會越來越透明,將促使行業向整個市場和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大量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嘩眾取寵的公司,會離開這個行業。”
與此同時,風波不斷的現金貸機構也迎來監管組合拳,2018年的“生死局”可能在所難免。2017年4月,P2P網貸機構開展現金貸業務被納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12月,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定性“現金貸”業務,統一機構設立標準、資金來源和業務規范。
此外,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關于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要求各級小額貸款公司監管部門一律不得新批設網絡(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額貸款公司跨省(區、市)開展小額貸款業務。
東方證券分析師張穎預計,隨著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出臺,不具備獲客與風控技術優勢的小型現金貸公司將逐漸出清。
相關數據顯示,將有超九成的平臺因沒有資質被淘汰出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就大部分現金貸平臺而言,當務之急是獲得一張放貸牌照,或買或申請,確保能夠活下來。對于一些頭部平臺而言,主要面臨資金問題和杠桿率限制下的放貸規模問題,部分平臺正籌備上市。”
切斷違規現金貸“血管”
在銀監會最新發布的《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堵住了互金領域中一些違規業務的“補血渠道”,包括違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提供資金發放貸款,或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違規直接或變相投資以“現金貸”“校園貸”“首付貸”等為基礎資產發售的類證券化產品或其他產品等。
券商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小貸公司將難以通過ABS實現資產出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貸公司發行ABS的意愿,小微貸款類ABS發行規模短期難以恢復。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認為,在資產證券化業務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部分小貸公司通過資產證券化、信托融資方式實現資產出表,既拓寬了資金來源,亦規避了融資比例的限制。《通知》規定,網絡小貸公司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將不能實現監管出表,這對以ABS融資為主的大型互金企業影響較大,網絡小貸公司需要通過增資和逐步降低新增ABS規模的方式滿足監管要求。從存量ABS來看,相關基礎資產停止發放或使得以循環購買結構為主的部分ABS產品面臨一定循環購買資產不足的風險,產品或提前進入攤還期,產品市場規模將下降。
徐承遠表示,銀行也通過購買平臺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參與到“現金貸”業務。《通知》的落地,意味著銀行通過購買相關產品為網絡小貸公司進行“輸血”模式將不復存在,資產短期將面臨一定的配置壓力。但在借貸需求較為剛性的背景下,回歸本源的銀行“助貸”業務將有望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從短期看,《通知》在持牌要求、成本上限和資金來源等三方面的舉措可能給現金貸行業造成比較大的沖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通知》可能迫使相當一批現金貸公司收縮業務甚至退出市場,但這樣的調整是實現健康發展的第一步。
重慶小雨點網貸市場總監肖飖透露:“目前不少參與小微貸款類ABS業務的金融機構已暫停了這項業務。我們預計2018年一季度發行會是一個低潮期,后續才能逐漸恢復。而且目前不少小貸機構正從ABS轉向Pre-ABS(一種為了發行資產支持證券而設立的基金),今年Pre-ABS可能會成為一個新趨勢。無論如何,金融監管部門聯手‘出擊’之下,部分機構得以降杠桿,對于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融資體系來說,都是好事。”
回歸普惠金融是“王道”
在“出清”之后,行業未來路在何方?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懲戒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帆說:“新金融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金融空間巨大,金融體系將發生巨大變革,但普惠金融與小微金融是堅定不移的方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將大踏步發展。”
黃益平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即便是現金貸,也并非一無是處:現金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惠金融的特性,因為現金貸的借款人基本上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但普惠金融需要有一個界限,把錢借給缺乏償還能力的人就不是普惠金融,而是不負責任的金融行為。現金貸要健康發展,就必須做負責任的貸款。”黃益平表示,“負責任”的關鍵在于有效的風控。除了事前的風險評估,還有事后的催收規范;此外現金貸公司用大數據做風控的行為也需要進一步的規范與改善。
為此,黃益平呼吁盡快實現行業信息共享。《通知》要求相關機構“全面考慮信用記錄缺失、多頭借款、欺詐等因素對貸款質量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如果企業無法獲得借款人在其他平臺的借貸信息,這些舉措就難以落實。因此,央行征信系統應該向持牌的現金貸平臺開放。另外,互聯網金融業協會也可以在銀監會的支持下建立一個現金貸信息共享機制,遏制多頭借貸的現象,化解債務爆炸的風險。
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認為,隨著校園貸、現金貸等高風險產品被叫停,未來互金行業將走向深耕細作,繼續向垂直領域深入的同時,也將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很有可能會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供應鏈金融、三農資產等新的領域,這些領域既有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的推動,也是新的投資風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