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兩個交易日,A股實現“開門紅”。其中,保險板塊表現亮眼,兩個交易日中,中國太保(41.470, 0.00, 0.00%)累計上漲6.38%,新華保險(55.510, 0.43, 0.78%)累計上漲6.00%,中國人壽(27.290, 0.03, 0.11%)累計上漲3.91%,中國平安(70.220, -0.42, -0.59%)累計上漲2.53%。
一改年前下跌趨勢,保險板塊調轉向上,原因何在?從基本面來看,臨近春節,四大上市險企紛紛交出1月開門紅成績單,除國壽外,其余三家原保費均實現同比增長,好于預期的保費數據,或在節后對板塊有推動效應;從趨勢來看,A股市場整體回暖,節后跳空高開,首日上證綜指漲2.17%,創下18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大盤帶動,或也是保險股“起舞”原因之一;從消息面看,保監會春節前后“火力全開”,治亂打非氣勢如虹,行業本源持續回歸之下,也為保險股持續走好夯實了基礎。
四大上市險企1月保費出爐:三升一降好于預期,國壽同比下滑21.34%
據藍鯨財險梳理統計,目前四家上市險企均已公布2018年1月保費數據,從具體數據來看,中國平安累計保費收入1448.91億元,其中,平安人壽保費收入1152.22億元,平安財險保費收入274.28億元,平安養老保費收入19.05億元,平安健康保費收入3.36億元。總體數據相較上一年度同期保費收入1200.31億元相比,共計上漲20.71%。
中國人壽今年1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68億元,相較于去年1月1612億的保費收入,同比下滑21.34%,是四家上市險企中唯一首月保費數據同比下滑的保險公司。
中國太保累計原保險業務收入631.09億元,其中太保人壽保費收入501.94億元,太保財產保費收入129.15億元。相較上一年度的513.2億元原保費保費收入相比,上漲22.97%,為四家險企中同期保費上漲幅度最大的一家。
新華保險保費收入186.37億元,相較于去年1月169.51億的保費收入,同比上漲9.95%。
隨著四大上市險企保費數據的公布,備受關注的壽險業務“開門紅”數據也掀開面紗。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強監管”下壽險公司“開門紅”業務遇冷。而從整體數據來看,除中國人壽出現21.34%的下滑之外,其余三家險企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具體來看,中國太保以24.44%的漲幅領漲四險企,平安人壽漲幅21.47%,新華保險增幅也達9.95%。
對此,海通非銀團隊表示,市場對開門紅保費負增長產生擔心,但隨著保障型業務占比提升,開門紅的重要性將持續下降,常態化經營是未來的轉型方向。“我們預計2018年保費增速前低后高”,而對于“開門紅”嚴監管的影響區間,海通非銀團隊也給做出了預測,“我們判斷134號文件帶來保費的調整期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2018年4月開始新保費和NBV(NBV=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率)將開啟新一輪上升通道。”
“組合拳”連連出擊,監管層“氣勢如虹”
監管方面,保監會對于保險領域亂象的打擊行動仍在“不遺余力”進行。除壽險領域“治亂打非“延續至今外,財險領域,春節前后也有多家險企收到保監會下發的監管函及行政處罰書。
具體來看,節前最后一個工作日,保監會接連下發19封監管函,共涉及19家財險公司,“劍指”產品不合規問題。據藍鯨財梳理統計,此次保監會共計叫停1672個問題產品,并對情節嚴重的10家公司處以在三個月內禁止備案新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農產品(6.520, 0.07, 1.09%)除外)的措施。
前后呼應,節后第二個工作日,保監會連發10封行政處罰書,同樣指向財險領域。藍鯨財經查閱發現,此次下發的行政處罰書共涉及紫金財險、平安財險、人保財險、太平財險、太保財險5家險企總分公司,9封指向車險領域。從處罰原因來看,多集中在“給予或承諾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保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及”編制提交虛假報表“兩方面。對于情節嚴重的險企,保監會做出了暫停商業車險新業務3個月、撤銷多位相關負責人的嚴厲處罰。
綜合來看,強監管已然將滲透保險行業各領域,在之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也強調稱將以重塑保險監管為契機,堅持從嚴監管,聚焦股權、資本、資金運用等突出風險和農業保險、中介市場、互聯網保險等重點領域。并表示將開展專項檢查,堅決整頓市場亂象,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形成高壓震懾。
長遠來看,強監管有助于防范化解保險行業各項風險,提升行業風險防范能力和水平,助推保險“回歸本源“,從市場角度來說,將長遠利好。而三家上市險企1月份壽險業務保費收入同比上漲,在打破悲觀預期的同時也提振了市場信心,并在大盤表現上得到彰顯。
利好之下趨勢扭轉,券商表示板塊仍有向上空間
除了受行業基本面影響外,也有觀點認為板塊“回暖”與大盤整體向好走向有關。年前,大盤一度“放量下跌”、個股“閃崩”,造成市場恐慌,而春節期間,外圍市場普遍上漲,對A股開盤構成一定利好。中信證券(18.130, -0.06, -0.33%)策略團隊稱“春節周以來,A股及海外股市都有所回彈,而春節期間國內消費數據較為強勢,國內外積極信號較多,短期來看,節后調整向上可能性大,中長期看,市場仍處于超跌的修復期。”
保險股下跌趨勢似乎也隨之有所反彈,中國太保扭轉趨勢最為明顯,截止上一交易日收盤,中國太保已走出“四連陽”。與此同時,藍鯨財經發現,近日東北證券(7.950, 0.01, 0.13%)將中國太保增持評級上調為買入評級,其余三家險企的券商評級暫未發生變化。
從資金流向來看,中國平安近5日資金凈流入5423.84萬元,中國人壽近5日資金凈流入1309.82萬元, 新華保險近5日資金凈流入1702.94萬元,中國太保近5日資金凈流入874.34萬元,四家險企的資金凈流入狀況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除此之外, 2月22日中國平安還現身滬港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位居滬港通港資成交額第三位,總計成交5.46億元,其中買入3.28億元,賣出2.18億元,凈買入1.1億元。
從最新公布的融資融券數據來看,2月22日,中國平安融資買入9.12億元,融券賣出32.37萬股;中國人壽融資買入0.64億元,融券賣出3.82萬股;新華保險融資買入0.45億元,融券賣出15.63萬股;中國太保融資買入0.3億元,融券賣出23.7萬股。兩融余額作為市場高度敏感資金之一,對市場反應迅敏,經藍鯨財經對比發現,除中國平安融資余額較年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有所回升外,其余三家險企有不同幅度下降,而四險企融券余額則較年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均有上升。
對于保險板塊后續走勢,多家券商分析師給出看法。國泰君安(17.920, 0.17, 0.96%)非銀金融團隊表示目前行業的保障型產品需求仍然十分旺盛,“我們認為保險板塊目前已跌至性價比極高的區間,后續新單和新業務價值增速均有望超預期。”
東北證券則指出在“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背景下,各險企渠道實力、代理人銷售能力、客戶儲備差距加速放大。整體來看,行業將由粗放式發展向精耕細作轉型,“高質量的發展思路與保障型產品缺口是保險板塊安全墊的有力支撐”。
中信建投非銀團隊稱,對上市險企2018年投資收益維持樂觀判斷,并指出準備金壓力將在2018年釋放,上市險企利潤將大幅增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