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監管層對證券業的從嚴監管,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本金在行業競爭中正在變得更加重要,這也是助推不少券商積極爭取排隊上市的原因。
長城證券“臨考”
雖然終于迎來上會窗口,但長城證券此前的IPO之旅并不太平。
早在2015年底,長城證券就進入了上市輔導期;而在次年9月,申報上市的長城證券也已完成了預披露。
但歷經從初次預披露至今,時間已過去2年多,方才得以上會,同期對比如今已過會的南京證券,其進入輔導期的時間比長城證券還要晚長達半年,其間長城證券還因一次更換保薦人而一度處于中止審查狀態。
和許多中小券商相似,長城證券更新的2017年業績,顯露了證券業結構性下滑的冰山一角。
據最新的招股書披露,長城證券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9.51億元和8.96億元,兩項指標分別同比下降達-15.30和-8.58%。
4月9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IPO常態化、市場活躍度下降等事件催動下,證券行業的馬太效應正在加劇,而中小券商的業績下滑具有共性。
“IPO、固收的投行業務往往被大券商收攬,小券商依賴的經紀業務也向一些頭部機構集中。”上述分析師表示。
不過從長城證券的收入結構來看,長城證券也正在擺脫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其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占比從2015年的60.72%下降至49.93%,而利息收入則由8.72%上升至13.04%。
在一位接近長城證券人士看來,雖然業績出現下滑,但其順利過會仍是大概率事件。
“不出意外,過會是沒問題的。”4月9日,一位接近長城證券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券商都是長效化的被監管機構,監管層對證券經營機構的了解和溝通是比較多的,如果真有問題,很有可能在材料受理等環節就被攔下了。”
這一預期并非沒有依據,歷史數據顯示核準制下券商IPO的上會成功率幾乎是100%。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除山西證券2010年7月上會曾出現取消審核外(時年9月再度過會),發審委機制下的券商IPO共過會23家,從未發生過一起被否案例或其他例外。
據其招股書顯示,2017年長城證券扣非后每股收益約為0.31元,而按照當下23倍市盈率計算其發行價或不超過7.13元/股,這意味著5億股發行量將形成約35億元的發行規模。
券商上市“剛需”
長城證券的即將上會,只是今年以來券商上市節奏提速的縮影。
據記者統計發現,如果長城證券成功過會,也意味著雖然年未過半,但2018年券商IPO的上會數量已達4家,超過2017年全年水平。
“開年以來券商IPO提速有多重原因,一方面監管層要做大直接融資,這需要中介機構的發展壯大。”4月9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表示,“另一方面隨著堰塞湖的化解,許多排隊券商的上會窗口也剛好到來。”
事實上,后續還有諸多券商處于IPO排隊狀態。統計顯示,截至4月9日,除即將上會的長城外,有天風、東莞、紅塔、國聯、中泰五家券商處于排隊狀態。
前述非銀分析師則指出,當下諸多券商密集排隊、上會的背后,也有著行業轉型、風控的多方面“剛需”。
該分析師表示,當前券商轉型的重要方向是從傳統的經紀業務向資本中介服務商轉型,而資本業務所需要的資本金必然需要通過上市募資所取得。
僅以即將上會的長城證券為例,其在募資用途上,的確足以管窺這種行業趨勢。據招股書披露,長城證券的募集資金重點使用方向主要包括“加大資本中介業務的資金配置規模”和“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擴大資本型業務的投資規模”。
同時,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的確也是近年來長城證券收入的重要組成。報告期內,長城證券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分別為 9.00億元、6.06億元和6.23億元,雖然規模逐年遞減,但對在收入中的占比卻分別為 17.97%、17.38%和 21.11%,呈逐年遞增趨勢。
此外推動券商上市也是當前政策對于金融防風險的要求。
該分析師亦指出,當下中小券商的爭相上市也是對于當前證券業出現“強者愈強”效應的應對。
“大券商大多上市了,補充資本能力也很強,而小券商如果不想掉隊,那么上市顯然是個必選項。”該分析師強調。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