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鴨價格漲幅高達17.6%,上游漲價更猛,而處于下游生產與銷售環節的“鹵鴨雙雄”對于提價卻顯得相當謹慎,這或許與休閑食品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息息相關。
都是賣鴨脖的上市公司,一個選擇在上交所上市、另一個選擇在港交所上市。
絕味食品(603517.SH)和周黑鴨(01458.HK)這對“鹵鴨雙雄”在上市一年多之后,雙雙提交了2017年的成績單。在營收規模上,絕味食品甩開周黑鴨幾條街,周黑鴨則在凈利潤方面秒殺前者。
雖然同樣都是賣鴨脖的,但賣鴨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不同的經營方式,也帶來了不同的盈利能力,對于投資者而言,更看好直營模式的周黑鴨還是加盟模式的絕味食品?顯然還需要參考更多業績指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休閑鹵制品行業規模的不斷增長,消費者的偏好也逐漸發生著改變,無論是絕味食品還是周黑鴨,可能都需要承擔未來消費者口味發生轉變,或者新興品牌、產品崛起帶來競爭的風險。而現在,品牌和知名度越來越成為影響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那么,兩家公司是如何掌握和挖掘消費者口味變化的?
為此,記者分別聯系采訪絕味食品和周黑鴨,但截至發稿,只有絕味食品給出了回應。
誰賺得更嗨?
就2017年年報來看,絕味食品的營業收入為38.5億元,同比增長17.59%;凈利潤為4.97億元,同比增長31.93%。而周黑鴨的營業收入32.48億元,同比增長15.4%;凈利潤7.61億元,同比增長6.4%。
同樣都是上市后第一份完整的年度財務報告,從業績增幅來看,兩家公司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放緩。
日前,絕味食品也公布了2018年一季報,數據顯示,營業收入為9.65億元,同比增長10.11%;凈利潤為1.51億元,同比增長31.26%。而2013~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93億元、2.36億元、3億元和3.8億元,同比增長27%、22%、27.28%和26.42%。可以看出,絕味食品的凈利增幅已經放緩。
而周黑鴨在2013~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59億元、4.1億元、5.52億元和7.16億元。其中,2014年至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增長58%、34.5%、29.47%和6.43%。而2017年度財報是周黑鴨上市后第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財報,其凈利潤同比增長6.4%,其盈利增速更是明顯放緩。
就業績下滑,絕味食品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受春節假期影響,公司新開門店速度放緩,同時高基數的背景下收入增速有所放緩。”
盡管周黑鴨并未對業績增速放緩給出合理解釋,但從該公司的一個財務數據——毛利率能夠看出端倪。周黑鴨年報數據顯示,其毛利率從2016年的62.3%下降到2017年的60.9%。
另外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是,周黑鴨在上市之前就開始猛然提價,上市后便開啟大力度的促銷,隨著營銷投入的增加,其毛利率下滑也是必然的。
周黑鴨在2017年年報里卻顯示,公司的鴨及鴨副產品去年占營收的比例與2016年相比出現同比下降,而其他產品占比從2016年的11.4%上升至12.7%。周黑鴨的主營業務占比下降、其他產品占比上漲,這是否意味著公司未來將會出現雙主業或者多主業?對于這種業務占比的變化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公司方面并未就此做出解釋。
不過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周黑鴨的股價,目前的股價接近公司上市首日的價格。數據顯示,5月21日周黑鴨的股價為6.68港元/股,而其2016年11月11日上市當日的價格也是在7港元/股以下,當日開盤價為6.3港元/股,最高價6.84港元/股,收盤價為6.67港元/股。也就是說,上市一年多以來,周黑鴨的股價又回到原點。
而在此期間,港股恒生指數從2016年的23000點附近一路上漲到今年5月的30000點附近,今年1月甚至創出歷史新高33484.08點。顯然,周黑鴨的股價是沒有跑贏港股大盤的。
另一方面,絕味食品也沒那么讓人省心。
據了解,11月1日,絕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絕味鴨脖天貓旗艦店推出的“雙11”廣告文案,因涉及低俗內容,引發爭議。海報在上線兩個小時后就下線,隨后絕味鴨脖在官微上發了致歉信,并遭到相關部門罰款60萬元的處罰。
絕味食品相關人士對記者稱:“針對此前的相關事件,公司重新制定了對外廣告宣傳管理辦法,嚴格明確公司廣告設計和發布權限審核制度及流程。注重遵紀守法,實現規范發展。”
“在營銷布局方面,公司在嘗試做一些宣傳上的創新,比如公司正與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進行合作。今年6月份將舉行世界杯,絕味食品將迎來一場‘戰役’。公司近期也都在為世界杯期間的營銷進行積極準備。”該人士表示。
“下鄉”與“進城”
雖然同樣都是賣鴨脖的,但賣鴨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絕味食品采用的是加盟模式,周黑鴨則采用直營模式。無論哪種模式,擴張開店都是其發展的必選項。
正因為兩家公司的經營模式不同,其發展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絕味食品看重的是中國縣城消費力,新開門店的方向逐漸往四五線城市下沉;而周黑鴨則將重心放在一二線城市。
“下鄉”這一決策,會讓絕味食品的加盟店持續下沉,會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進城”策略則是讓周黑鴨盯住高端收入人群。
絕味食品的加盟模式決定了其擴張速度遠超周黑鴨。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絕味食品的店鋪數量分別為:5746家、6197家、7172家、7759家和9053家。其中,2017年凈新增的門店數量為1129家。
據了解,絕味食品今年計劃新增店鋪800~1200家,試圖向萬店進軍。對此,絕味食品董事長戴文軍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未來絕味食品將繼續深耕鴨脖主業,維持國內開2.2萬~2.3萬家門店的目標不變。
而從周黑鴨的年報可以看出,公司總共有自營門店1027家,2017年新開313家、關閉64家,其中凈增開門店249家,門店拓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從區域看,華北及華東是當前公司拓展重點,門店分別凈增加32及89家。不過, 值得留意的是,公司整體單店收入同比下降13.8%,其中華中及華東單店收入同比下降12.7%及11.5%;華北單店收入同比仍有微增。
“靠鴨”和“靠蝦”
“深耕主業”,這是絕味食品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特別強調的,那公司未來又將如何繼續深耕主業?
絕味食品相關人士表示,2018年,公司將繼續“多開店、開好店、提高單店營收”的經營策略,不斷進行市場開發與挖掘,深化戰區和加盟商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加盟商等級評估,形成穩固的鐵三角關系。
此外,在加盟模式之下,如果市場飽和后,絕味食品將怎樣保障每個門店的營業額?門店增多后,配送、監管和管理成本都會提升,公司又將如何控制管理成本呢?
就此,絕味食品相關人士對記者說:“公司以各生產型分子公司作為向全國銷售網絡配送產品的生產基地,以最優冷鏈配送距離作為輻射半徑,構建了一個‘緊靠銷售網點、快捷供應、最大化保鮮’的全方位供應鏈體系,實現直接、快捷、低成本的產品配送效果,這為公司門店的快速擴張提供了堅實的供應保障。”
“公司每開拓一個新的市場區域,必先建立相應的產品供應和物流配送體系,這些生產型子公司能夠作為生產基地很好地輻射到各個區域市場,是公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支持。”上述人士說。
與絕味食品的深耕主業有所不同,近期,周黑鴨推出了一款新的系列產品——“聚一蝦”。并在其年報中指出,國內小龍蝦市場潛力巨大,產值估計超過1400億元,其中50%以上由餐飲服務業相關的下游貢獻。
為此,周黑鴨將對現有的武漢工廠進行升級改造,預計在今年投產。周黑鴨在華南地區布局的新工廠將在2019年投產,同時還將積極拓展西南和華東地區。
就目前狀況來看,周黑鴨寄希望于小龍蝦業務為公司貢獻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從消費端來看,喝啤酒吃小龍蝦需要場景消費。而周黑鴨僅憑電商銷售、單一外賣能否達到理想的水平?目前尚無定論,不過從不少業內的觀點看,似乎這一業務前景并不是特別美妙。
小龍蝦是一種季節性非常強的農副產品,一般三四月到七八月份是小龍蝦銷售的旺季,此時小龍蝦的價格要比平常高出不少。而小龍蝦又是一種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的生物,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就會大面積減產。
去年周黑鴨曾下架過小龍蝦產品,從中也顯示出產能不足的問題。其管理層也表示,由于公司生產線暫不具備規模生產小龍蝦的能力,因而暫時下架了小龍蝦產品。那么,公司今后將如何解決小龍蝦貨源不穩定的問題?由于公司層面并未接受記者采訪,所以暫時無法獲知公司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未來考驗多
鹵鴨制品行業,很容易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和物流能力的影響。尤其是原材料方面,無論是絕味食品還是周黑鴨,都坦言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要素會在今年持續影響企業生產經營。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鴨價格漲幅高達17.6%,上游漲價厲害,而處于下游生產與銷售環節的絕味和周黑鴨,對于提價卻相當謹慎。
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休閑鹵制品行業規模的不斷增長,消費者的偏好也逐漸發生著改變,絕味食品與周黑鴨可能都需要承擔未來消費者口味發生轉變,或者新興品牌、產品崛起帶來競爭的風險。而現在,品牌和知名度越來越成為影響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對此,兩家上市公司又是如何掌握和挖掘消費者口味變化的?
絕味食品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產品的開發優勢,公司還與湖南農業大學等院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以科研帶動產品開發,不斷完善產品結構,著重開發工藝先進、附加值高的新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6月份的世界杯則是近期最有可能提振兩家公司經營業績的因素。絕味食品和周黑鴨都為此做足了準備,這一場“戰役”,誰又將勝出?記者將持續關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