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北京土地市場遭遇了零成交的狀況。截至今年5月末,北京土地市場流拍、流標事件超過6起,相比往年,這一數字有明顯的增加。而就土地類型來看,從2017年開始,北京新增的住宅供地全部都為限價地塊。
房地產交易市場中常常流傳著“黃金五月”的說法,這暗示著各種與住房相關的交易數據都會在這段期間出現明顯的上升。然而在今年五月,北京土地市場卻遭遇了零成交的狀況。不僅如此,2018年前五個月,北京市經營性土地的成交量也較去年產生了大幅度下降,流拍、流標的現象頻頻出現。
與低位的成交數據相對應,北京當前的土地供應也呈現了緊縮的態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北京土地市場當前的供需低迷實際上是由政策、市場和行業等多重原因造成,而這種現象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保持。
思源地產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首席分析師郭毅表示,當前房企的業務重心依然為去庫存和加速回籠資金,對于加碼土地市場的投 資并不會有過多趨向。由于去年北京的土地成交比較旺盛,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北京的新房供應量將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北京土地市場供需持續低迷
隨著北京新房、二手房交易市場逐漸呈現回暖的趨勢,5月份,北京的土地市場卻再度陷入零成交的局面。《每日經濟新聞》查閱相關土地交易信息了解到,北京上次出現這種整月無土地交易的情況還要回到供地緊張的2016年8月。而在今年的3月和4月,北京市場也只分別成交了1宗土地。
交易低迷似乎已成為2018年以來北京土地市場的常態。據思源機構的統計數據,就2018年前5個月的交易情況來看,北京市經營性土地成交共計605.77億元,同比下降37.71%。
供應緊俏無疑是土地交易低迷的直接原因。據記者統計,今年前五個月,北京共產生13塊土地供應,而在去年的前五個月,北京的土地供應數量已超過40宗。
即便供應數量不多,但不少地塊卻依然遭遇被放棄的結局。截至今年5月末,北京土地市場流拍、流標事件超過6起,相比往年,這一數字有明顯的增加。而就土地類型來看,從2017年開始,北京新增的住宅供地全部都為限價地塊。
去年成交旺盛 房企“回血”中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北京土地市場的低迷或許只是階段性的狀況,與政策、市場、行業等多重背景密切相關。
記者了解到,去年4月,北京曾出臺了一份土地供應計劃,《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明確表示,2017年到2021年間,北京市將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優化住宅供應結構。具體來看,五年內,北京將完成供地6000公頃,住房建設需求150萬套,其中產權類住房100萬套,租賃住房50萬套。
新計劃隨即推動了當年土地市場新高峰的到來。數據顯示,計劃頒布后,北京的土地供應規模開始逐漸放量,土地成交量也在當年達到了最近3年內的新高。
經歷了大量的土地儲備,2018年以來,房企便進入了商品房的去化狀態中,而此前拍地所消耗的大量費用也讓房企產生了資金回籠的需求。與此同時,北京房地產調控政策也開始密集出臺,由此,其拿地動作也愈發謹慎。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告訴記者,一方面,隨著房地產調控的不斷加碼,房企的拿地成本變得更高,其利潤水平便被大大壓縮;另一方面,由于房企拍地的附加條件不斷增加,其拿地的限制也越來越多;其次,由于未來政策的不明朗,房企的拿地熱情降低。
而針對土地成交低迷將帶來的影響,郭毅表示,由于北京去年的土地成交太過旺盛,因此其供應周期將會延續到未來的兩到三年里。伴隨著北京每年依舊有新增土地,因此在未來幾年內,商品房供應或并不會出現短缺的現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