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0 10:25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投資ETF主要的出發點在于交易便捷性優勢,而滬港深300ETF可以滿足同時投資三個交易所的需求。滬港深300指數的編制考慮到滬深交易所和港交所上市公司自由流通比例的區別,采...
港股ETF集體躁動
1月19日,南向資金繼續洶涌,數據顯示,當日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達到265.93億港元,2021年12個交易日的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已達1853億港元。對照北向資金,12個交易日凈買入金額僅為396億元。
在資金爭相涌向港股市場的浪潮中,ETF一馬當先。1月19日,港股和滬港深ETF上演集體躁動。當日全市場的ETF漲幅榜上,港股100ETF、上證港股通ETF、港股通50ETF、恒生指數ETF、香港證券ETF、恒生國企ETF、H股ETF等均有不錯表現。其中,港股100ETF漲停,上證港股通ETF、港股通50ETF盤中均觸及漲停。
從成交金額來看,恒生ETF當日的成交額高達62.20億元,直逼規模巨大的貨幣市場基金。此外,H股ETF、港股通50ETF1月19日的成交額雙雙超過20億元,一舉超過此前活躍的A股市場行業和主題類ETF基金。
公募機構搶道港股ETF
除了二級市場的火爆外,港股ETF的盛宴,同樣在新發基金一端上演。
2021年開年不久,港股ETF的發行就已經熱火朝天。繼1月18日,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和銀華中證滬港深500ETF發行后,1月19日,工銀瑞信、華泰柏瑞和嘉實旗下的3只中證滬港深互聯網又開啟了認購模式,并且都只賣一天。而在1月20日和25日,市場還將迎來另外2只滬港深ETF:匯添富中證滬港深500ETF和國壽安保中證滬港深300ETF。
在港股ETF密集發行的大環境下,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尋找各自ETF產品的賣點。
1月19日發行的包括華泰柏瑞滬港深互聯網50ETF在內的首批上海證券交易所跨滬港深ETF產品,是首批采用了跨市場股票ETF交易結算模式的跨滬港深ETF產品,在資金套利效率以及二級市場折溢價率控制方面特點突出。
在港股ETF指數的選擇上,各基金產品也有不同側重。國壽安保基金經理李康表示,投資ETF主要的出發點在于交易便捷性優勢,而滬港深300ETF可以滿足同時投資三個交易所的需求。滬港深300指數的編制考慮到滬深交易所和港交所上市公司自由流通比例的區別,采用先按總市值分配交易所總權重,再對個股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因此對交易所的投資分布相對更合理。
看好港股機會
展望2021年,基金機構普遍表示看好港股機會。李康認為,一方面,港股相對估值優勢明顯,A股連漲2年,而港股近年來表現平平,從整體配置的角度而言,可能有一些投資機會轉移到港股市場上。此外,部分優質公司回到港股,對市場情緒也能帶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利好港股后市,市場對2021年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比較看好。一些數據表明,優質的龍頭公司未來業績表現較為樂觀,預測盈利增速在20%左右。具體行業上,李康看好港股中的科技和消費板塊,尤其是食品飲料和可選消費領域、互聯網、生物醫藥等。
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基金經理余昊分析指出,近期南向資金洶涌主要是因為A股和H股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相比較而言,當前港股市場估值不高,后期補漲潛力較大。基金將一部分資金配置到港股市場上,可以起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因此,港股近期成為機構配置新資金的重要選擇之一。余昊表示,這兩年南向資金主導了港股的估值變化方向,未來南向資金對港股的影響力或進一步提升。
匯豐晉信滬港深基金、港股通雙核基金基金經理程彧指出,近期南向資金蜂擁進入港股市場,原因在于大多數投資者都看到港股市場當前的潛在優勢和吸引力,導致市場形成了一致預期。因此資金與行情產生共振,一定程度上也形成“港股表現越強-南向資金越多-港股表現越強”的正循環。不過,程彧也表示,港股市場相對更看重實打實的企業盈利,一般很少有單純“炒估值”的情況。因此,港股資產配置也應當更多圍繞“核心資產”進行。
2021年伊始,港股演繹強勢上漲行情,恒生指數一路上漲,12個交易日累計漲幅為8.85%。市場情緒洶涌,多路資金紛紛布局港股。截至1月19日,今年以來的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達1853億港元。作為投資布局利器的ETF一馬當先,1月19日,港股ETF普遍上漲,部分ETF場內份額出現大幅溢價。
與此同時,基金機構在港股和滬港深ETF上繼續加大布局,一大批相關的ETF產品即將面世。基金機構預計,通過相關ETF,大批投資者南下掘金將更為便利,并助推港股市場進一步走高。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