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11:22 | 來源:消費日報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牛年新春將至,全國各地都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民以食為天,在當下的年貨采購季,海魚等高端海鮮市場需求量增加,價格也節節攀升。...
牛年新春將至,全國各地都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民以食為天,在當下的年貨采購季,海魚等高端海鮮市場需求量增加,價格也節節攀升。以年節熱銷海鮮石斑魚為例,春節期間更是有望破40元/斤,與此同時,白蝦、花蝦等產品的價格也一路上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整個市場養殖端缺魚現象明顯,伴隨寒潮過后存魚偏瘦,很多養殖戶暫時不考慮出魚,市場缺口也越來越大。如何在需求旺盛時保持“菜籃子工程”的足量供給?這已經成為當下一個不可忽視的民生話題。
據水產養殖領域的一些專家分析介紹,中國海鮮養殖產業從零開始,歷經了4次標志性的養殖浪潮,逐步成為世界第一的漁業大國,實現了“養殖高于捕撈”、“海水超過淡水”的兩大歷史性產業突破,對優化人口食品結構,改善國人生活質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至今為止,傳統養殖方式受自然因素、供給需求變動、地域因素等影響依然很大,直接導致市場供需關系無法滿足。
以產業集聚區珠三角地區為例,受今年冷空氣影響,許多塘口出現了凍死蝦的現象,部分冬棚的早放苗養殖成功率不足四成,產量銳減;而另一方面,隨著春節消費旺季來臨,高端水產市場需求陡然猛增,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此消彼長,導致蝦類養殖產業鏈的平衡被打破,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以此進一步剖析這種市場供需不均的行業痛點,會發現傳統養殖模式的固有局限才是根源所在。特別是近年來,受氣候變化、水源污染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靠天吃飯”的傳統水產養殖已經多次面臨產量不穩等問題,同時由于無法避免使用藥物,傳統養殖的食品安全問題備受質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企業開始在養殖模式上探索創新,生態、綠色、高效養殖技術模式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以海璟水產為例,在“可持續性水產養殖”理念倡導下,公司依托國際領先的RAS“全自動循環水產養殖系統”,將有機生態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高度整合,保證了高品質養殖用水的持續循環,維持穩定可控的最佳養殖生態,實現東星斑、藍蝦等名貴海產品的智能化、工廠化、生態化養殖,突破了海鮮養殖的地域局限,解決了水產養殖靠天吃飯的難題。
海璟水產運用全自動水產業養殖系統等高科技破解“靠天吃飯”難題
與此同時,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海產品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高端海鮮的需求和產量也在穩步上升,其食品健康與安全也日益為消費者所重視。
針對國家倡導的“菜籃子工程”,海璟水產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通過將全鏈信息數據追溯系統和多維動態物聯網監測系統相結合,實現了生物技術監測與物聯網監測兩套監測模式,進行水質和水產品健康監測管理,保證水產品全生命周期零藥物、零激素、零添加劑、零污染,真正實現食品健康安全,落實“菜籃子工程”。
中國人的食譜保留了傳統的韻味,卻也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在融入新的食材和飲食理念,豐富餐桌文化。無論是在春節還是在平時,高端海鮮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為了讓“舌尖上的中國”這張名片時刻保持鮮亮,我們必須全面推動產業鏈配置的整合優化。特別是在養殖端,以工業化、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為特色的新型養殖模式將逐步成為時代的主流。
在這股大潮中,產品、品質、產業的同步升級是大勢所趨。為了引領老百姓在海鮮飲食上向高品質發展,我們也期待更多的企業加入創新升級行列,在賦能高端養殖產業的同時為“菜籃子工程”保駕護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