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11:45 | 來源:金融界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曾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幾乎沒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收購兼并等資本運營手段而發展起來的,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是...
四年前,吳曉波老師提出了“企投家”的概念。這四年,中國的商業社會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隨之而來,“企投家”也在不斷地進化發展——在“企業家+投資家”之外又延伸出了另一稀缺物種:“企業中的投資家”。他們不僅需要以企業家的身份去帶領企業發展,還需要以投資人的視野,去前瞻產業未來發展路徑,為企業布局下一個時代的領先優勢。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未來時,那些身經百戰的領航者們的經驗就顯得尤為可貴。卓立作為890新商學企投會的院長,近期將陸續訪談各位優秀的“企業中的投資家”,將他們的經驗和認知直接提純,分享給大家。今天首先為大家帶來的是與新希望乳業董事長、草根知本總裁席剛的訪談實錄,我們一起看看他是如何一手企業一手投資,在兩個方向同時實現快速增長的。
文 / 卓立 (890新商學企投會院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曾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幾乎沒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收購兼并等資本運營手段而發展起來的,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是完全通過內部積累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新一波的企投浪潮已經到來。我們注意到不僅像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從誕生之初就在運用資本快速擴張并保持領先優勢,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實業企業正在加入到產業投資者的行列里來。
但企業在布局產業投資時,常常面臨一個問題,到底是應該引入專業的投資人來操盤,還是由企業家本人或者是企業內部的高管來掌舵呢?二者各有什么利弊?
帶著這個問題,我采訪了新希望乳業董事長、草根知本總裁席剛先生。
卓立與席剛(左)合影
2015年在受命組建草根知本之前,席剛已經是新希望集團的老兵了,當時他是新希望乳業板塊的負責人,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戰略引導下,席剛帶領著新希望乳業實現了扭虧為盈。
就在這時,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發現,集團在增長上遇到了瓶頸,需要以產業投資的方式,發掘集團外的第二增長曲線。經過深思熟慮后,劉永好選擇將這個重任放在草根知本。
在面對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平臺時,草根資本也曾經經歷過迷茫,在不斷調適,不斷試錯和總結后,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和草根知本的模式和方向。
如今,草根知本已經布局了各大賽道上百家企業,總資產年復合增長率超過50%,資產規模超48億。與此同時,2019年新希望乳業也突破增長瓶頸,成功上市。
至此,在投資和企業兩條賽道上,席剛同時完成了突破。
1.問題一
卓立:我知道你在新希望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人力資源,后來又做過市場、產品等工作,這些為你成為產業投資人帶來了什么幫助?
席剛:在產業深耕過的企業家,比傳統投資人更適合做產業投資。真正在產業里面做過一把手的企業家對產業有深度的理解,對產業的走向與變化非常敏感,這也是產業投資人的一種“體感”。
我的投資“體感”由三部分構成,與我之前在產業中的實際工作經歷息息相關。
一是看人。我最早進入新希望集團做的是人力資源的工作,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最大的幫助是教我學會了怎么看人。所以在做投資盡調的時候,我會實地考察,和他們核心團隊交流,去評估他們的天花板在哪里、邊界在哪里,得出一個清楚的判斷。
二是看產品。我更喜歡做一個產品經理,去關注需求側,考慮怎么樣能滿足我們用戶更多的需求。這也是我進行賽道選擇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看商業模式。當我在產業中經歷了每一個環節以后再回頭來看一些新項目,這個行業在你面前就沒有任何秘密了。
席剛(右二)在全球企投家峰會分享產投經驗
2.問題二
卓立:做產業投資,除了企業家自身的商業敏感度,對于企業有什么要求?產業投資對企業有什么作用?
席剛:既然叫產業投資,那么重點在于如何基于自己的產業基礎,形成一個中心化的產業布局。在做實際考慮時,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為了讓自己的產業生態更完整,提高抗周期性,形成全鏈條的競爭能力。
我覺得形成產業閉環能夠更好地去平衡產業周期。我們以前的產業不完善,一開始生產飼料,飼料過剩之后開始養豬,養豬過剩做屠宰,肉不好賣了做深加工。有時候在一個產業中尋找其他投資也是被逼的。
所以,產業投資的第一個作用,是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二是保持創新的能力。
隨著產業不斷積累,產業平臺越做越大,組織的靈活性就會下降,敏感性也會降低。開展產業投資,就是要防止自己在這個行業中失去敏感性,時刻去關注一些很好的創新機會。
三是推動原有產業的發展。
原來的產業已經做得不錯了,還需要抓住新的機會,甚至去推動它轉型,找到第二增長曲線。這也是草根知本的使命。
3.問題三
卓立:在做產業布局時,你是如何思考去選擇哪些賽道或投資項目的?
席剛:從思考維度上,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幫助消費者。因此對于行業的選擇,我們要能夠共享用戶、為用戶解決更多痛點。
在食品上,我們做了乳業,對于這些消費者,他們也有調味品、生鮮的配送服務、寵物食品、營養保健食品。
這些賽道的布局都是針對我們的核心用戶,滿足他們更多的需求。
從企業維度上看,我們傾向于選擇成長型企業。我們設立了一個“三重價值”理論。
第一是賽道,一定是在未來5—10年持續增長的行業,這也意味著只要管理水平能夠達到平均水平,就能享受趨勢增長帶來的紅利。
第二是空間,我們選的項目不會太早期,早期風險太高;也不會太后期,后期溢價高、收益低。像新希望養豬的價值理論,挑選正在長身體的豬,皮毛沒有那么光亮,但其實這個時候它的成長性是最好的。
第三我們也會考慮項目能否在資本市場帶來一些價值。
席剛在全球企投家峰會分享產投經驗
4.問題四
卓立:聽說了你們非常擅長做投后管理,甚至對一些虧損的項目也敢于收購整合。在這方面你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么?
席剛:草根知本在做投資時,偏好“控股型投資”,90%—95%的項目會要求絕對控股。我們投的大部分是成長性企業,在投后管理上有很多是相通的。
其中最明顯的是人力資源。在并購一個企業后,只要對方企業有需要,我們會派一些優秀的年輕人過去,集團會為企業不斷提供優秀人才。但如果這個團隊足夠好,我們就只派財務總監,給管理層更大的管理權。
我們也自己設立了科技研究院,一個做食品的前瞻性研發,另一個做數字科技的研發,這兩個研究院的技術可以為所有被投企業進行賦能。
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在業務、資本、供應鏈等方面給被投企業幫助。我們看重企業的長遠價值,只要它的發展符合我們的戰略規劃,我們不會一定要求在多長的時間內變現。如果真的要設置一個時間,我希望至少把它設定在20年。
5.問題五
卓立:你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產業投資環境?
席剛:中國正處于產業投資黃金期。因為在大的環境下,投資兩端的紅利都在縮減。
從VC角度看,隨著中國市場逐漸成熟,早期創業的風險在加大,門檻在提高,創業項目的成活率也越來越低。這是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
從PE角度看,隨著注冊制的推行與資本的開放,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有機會上市。相比較而言,企業通過上市獲得的IPO紅利正在慢慢降低。就像一個水池里的魚多了,每條魚能吃到的飼料就少了。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新股破發的現象,這也就意味著PE投資并不一定能賺到錢。
因此,產業投資的價值得到了凸顯。產業投資考慮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如何通過與自己的產業結合,去幫助被投企業不斷成長。當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時,產生協同效應的企業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除了帶來財務回報,還提高了業務發展的確定性。
席剛(左)與企投會會員交流
6.企投六問
為了更直觀地讓大家比較出不同嘉賓在產業投資思路上的異同,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快問快答環節,在訪談時會用同樣的6個問題提問不同的訪談嘉賓。
今天先看看席剛老師對這6個問題給出的答案吧!
Q1:你最欣賞的產投型組織是哪一個?
席剛:丹納赫。
注:一家實業型并購整合公司,通過“賦能式”并購,至今累計收購了600多家公司,市值超1600億美金。
Q2:你認為中國企業在做產業投資的時候會存在哪些誤區?
席剛:沒想清楚自己的戰略,把服務主業的,做成了主業。
Q3:在產業投資的過程當中,你會時常提醒自己什么?
席剛:學會取舍。
Q4:能給我們列舉三個看好的產業方向嗎?
席剛:1.餐飲:中國5000年傳承的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飲食文化,且不斷在做傳承。
2.寵物食品:這是一個新興經濟,國內沒有太多的產業基礎,但在消費升級下將不斷擴張。
3.營養保健食品:老齡化離我們越來越近,在老年營養保健食品領域,還有更大的機會。
Q5: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產業投資理念?
席剛:和優秀的企業家做朋友。
Q6:對于想做產業投資的企投家,你會給他們推薦什么書?
席剛:《冰鑒》,很多時候投資其實就是看人。投對了人,我覺得大家彼此就能相互扶持、一起長跑。
7.院長訪談筆記
在跟席剛先生的對談中,我總結出了產業投資的三條心得。
第一,如果你是一個深耕產業多年的企業家,那么你有很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好的產業投資人。某些地方,你具有比投資人更深刻的產業理解,也具有更好的資源整合能力。
第二,投后管理是產業投資中極為重要,但也是現在很多企業缺少的能力。像草根知本這樣能借助強大的投后管理能力讓產業投資如虎添翼的,需要大量的探索、學與實踐。這是接下來計劃進入產業投資領域的公司的必修課。
第三,我認同席剛先生說的,產業投資將迎來黃金期。這也是我們看到的,中國的商業文明正從商業模式競爭,過渡到產業布局競爭。
找到并賦能產投型組織,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今年,890新商學企投會推出了“中國企投家領袖營”,邀請到了像席剛先生這樣經驗豐富的產業投資人,讓這些一線產投掌舵人帶來最前沿、最真實、最深刻的實戰經歷,幫助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洞察產投背后的邏輯與未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