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19:09 | 來源:網易新聞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你的工作是心中所愛嗎?你可以為心中所愛做到什么程度?
你的工作是心中所愛嗎?你可以為心中所愛做到什么程度?
在互聯網公司的“考古學者”
520,你表白了嗎?郭老師選在這一天向瓜瓜龍啟蒙國學組的小伙伴們表了個白:“大愛在我身邊閃閃發光的你們,未來想和大家一起走很遠很遠的路。”
90后的郭老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在校期間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還輔修了中文專業的相關課程。畢業后,懷揣著“國學夢”的“郭同學”化身“郭老師”,毫不猶豫地投身于語文教育的行列中。此時的郭老師認為通過傳統的面對面的形式給孩子們上課,是傳授知識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后來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日趨成熟, 在線教育讓她逐漸意識到一個好的互聯網教育產品也能“傳道授業解惑”,同時還可以將豐富的教育資源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甚至是很多偏遠的地區,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2020年7月,在機緣巧合下郭老師加入了瓜瓜龍人文啟蒙正在籌備立項的L1國學教研組。
在國學組要做些什么呢?“我們的日常就是各種復雜考證、精準答疑。” 據郭老師介紹,為了考證“入木三分的‘三分’究竟是多少”,國學組的老師在比較了二十一個版本的古籍后,方得出最終結論。為了弄清楚“神農嘗百草的‘百草’究竟長什么樣?”國學組共考證了《神農百草經》和《中國植物志》等近十部古籍,最終給出了14種草藥的名字及性狀。
即使面對“長城”這種家喻戶曉的建筑,國學組也要細細論證一番:長城的主要建筑單元是什么?敵臺和烽火臺的區別又是什么?為了完成對長城的考證,國學組先后翻閱了《中國長城志》、《明史》、《中國歷代軍事工程》等十余部古籍,并從山海關長城博物館查閱相關資料,同時還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推出的12集長城紀錄片,最后發現:我們所認為的烽火臺其實大部分都是敵臺,而烽火臺往往建在長城主體之外(附近)。
戰國的馬車是否有車廂?雙轅車究竟何時出現?戰國時期究竟是茶館還是酒肆?青鳥是三足還是雙足?春秋戰國的樂器和音樂旋律是怎樣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對每一個知識點的考究程度都關系著內容是否專業,因此在我們組里的每一位教研老師都在追求極致”。郭老師還非常自信地表示,“瓜瓜龍人文啟蒙制作的國學課程,其內容的嚴謹性、對古代常識的還原性以及知識點的專業性都遠遠高于許多同類產品”。
像《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明史》等這類史書傳記、文學典籍,郭老師和她的小伙伴們都記不清翻過多少次了,這也讓其他部門的同事笑稱“國學組是一群考古學者”。對此,郭老師表示欣然接受,“這是內部對我們的一種褒獎。我們每日將自己置身于史料古籍中,就仿佛進入一個新的學校,全心投入到對內容的鉆研熱忱中,不斷吸納新的知識,然后將它們帶給對這個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小朋友們,內心深處是十一分的滿足”。
“我喜歡做內容,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提升,知識積累日益豐厚。而這些積淀會讓我更有信心和勇氣去做好下一個內容。”而讓郭老師更覺得彌足珍貴的是:在深耕內容的路上,還能與很多來自清華、北大、人大、南開等高等學府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們攜手同行,“我們的每一個結論,每一次考證,甚至每一個創意點,都是我們共同探討的成果。這種不分你我,共同面對責任的態度,讓我對她們產生極大的信任和依賴,也讓我在面對質疑時始終保持清醒和篤定。”
郭老師的工作不僅要完成知識點的創作,還要跟進動畫劇本腳本、配音、動畫成片審核等全鏈條制作過程。“在瓜瓜龍啟蒙,每一個內容的誕生都是十幾個部門通力合作的成果”,例如負責動畫編劇的俞老師就是郭老師經常要跨部門溝通接觸的同事之一。
在線教育也可以實現“動畫夢”
80后的俞老師,從小就喜歡動畫。三十余年不曾動搖過的“動畫夢”促使其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先后放棄了其他幾個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只為實現在影視動畫方面深造的心愿。為了實現自己的動畫夢,經過動畫專業的訓練,俞老師先后參加各種動畫比賽,畫過傳統動畫,也做過航空片。
一路走來,俞老師始終為自己能如愿成為“動畫制作人”而感到驕傲。直到畢業兩年后因為工作的關系,俞老師閱讀小說《羅德島戰記》并觀看了同名小說改編的動畫片,二者對比后發現小說要比動畫來得精彩,此時的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好故事是一部好動畫的根本,做編劇寫出好故事才是自己為實現動畫夢應該走的路。
此時也恰逢國家大力扶持原創動畫的浪潮,讓身處深圳華強數字動漫的俞老師有機會參與到《熊出沒》等一大批原創動畫的制作過程中,“那時候幾乎每天都會因為寫劇本寫到手抽筋,因為用腦過度下班要扶著墻回家”。經歷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不但成就了《熊出沒》等優秀的動畫作品,也讓俞老師積累下了如何做好“動畫編劇”的方法論。
帶著豐富的工作經驗,2019年11月俞老師加入了瓜瓜龍啟蒙動畫團隊,“因為是剛剛立項,所有事情都要從零開始做起。”眼下,深受眾多3-8歲孩子喜愛的動畫IP瓜瓜龍,無論是從人物性格到世界觀,還是它身邊的親朋好友,均出自俞老師帶領的編劇團隊之手。
在俞老師看來要想做好啟蒙動畫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首先是專業性,要給世界上最純潔的一群人講好每一個故事,專業必須過硬;其次是身體素質好,遇上項目排期緊張的時候,加班熬夜在所難免,身體不好怎么行;再次要有充滿童趣的同理心,只有足夠了解孩子,知道他們感興趣的點,才能制作出讓他們喜歡的動畫;最后要有足夠的抗壓能力,每一個動畫劇本都需經過精雕細琢才能投入制作,這個過程是極磨人的,沒有一個好的心理素質是扛不過去的。
褪去動畫編劇的身份,俞老師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但因為工作的關系孩子并沒有帶在身邊。沒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俞老師深感遺憾和抱歉,“但我常跟兒子說,如果爸爸陪在你身邊,那么只能讓你一個人感到開心;可如果爸爸去做瓜瓜龍,就可以陪在好多好多的孩子身邊,讓大家一起開心。人活著一定要去做可以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情”。為了“動畫夢”,俞老師一直在路上;即使已經是奔四的年紀,內心依舊對動畫抱有極高的熱情。如今,俞老師這樣定義自己,“我是做動畫里邊最會寫劇本,是寫劇本里邊最會做動畫的人”。
對于如何評價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俞老師不無自豪地表示,“對我來說,做幼兒動畫遠比做非幼兒動畫有趣得多。因為我在給這個世界上最純潔的一群人講故事,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瓜瓜龍啟蒙,無論是熱愛“國學”的郭老師,還是熱愛“動畫”的俞老師,都在為心中所愛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通過一個又一個精致的內容輸出著他們對孩子的愛與陪伴。
心若向陽,夢自然開。
人若向暖,風自然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