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4:5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哈佛商業評論》創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學院的標志性雜志,被全球商界譽為“管理圣經”。近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邵鈞老師的原創文章《商學教育急需“...
《哈佛商業評論》創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學院的標志性雜志,被全球商界譽為“管理圣經”。近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邵鈞老師的原創文章《商學教育急需“范式轉換”》,全文如下:
188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了美國第一所商學院—沃頓商學院;
1908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成立,1921年第一次推出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開創了MBA教育的先河;
1997年至2009年,國務院授予了200多所院校MBA招生資格,至此以管理為核心的傳統商學教育在中國蓬勃發展。
然而恰恰是中國商學院教育在起步進而蓬勃發展一路向西方看齊的時候,美國管理學界對美國的商學院教育進行了反思。
《哈佛商業評論》1984年發表文章稱,“商學院不能令人滿意的工商管理教育應對美國工商業國際競爭力的下降負有一定的責任”。
當時美國企業受到日本企業沖擊影響非常大,美國整個教育界、商學院界思考一個問題——商學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可以更好應對工商管理界的需要,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當前在中國的高等商學院教育中也存在諸多問題。為學術而學術,為職稱而研究,沒有專注于將學術研究轉化為服務企業發展實際需要和解決企業真實問題中來,同樣也未能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技術變革、人口結構變化、氣候經濟等一系列新需求和新挑戰。如果不認真進行反思和改革,高等商學教育可能陷入窘境。
而要解決以上問題則需要對傳統商學教育進行一次“范式轉換”,而不是“延續性創新和完善”。因為新商業環境的底層邏輯和21世紀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舊理論指導不了新實踐,需要從底層邏輯變革商學教育。
商學教育的范式轉換
變革與創新不僅僅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本源,是一個強化本源,重構本源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非共識,推動新共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新商學也應回歸教育本質,為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具體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商學教育的范式轉換:
第一,教學理論的范式轉換:從以“管理”為核心到以“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為核心。
由于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商業環境和社會結構發展了顛覆性的變化,新商業的底層邏輯已經完全不同以往。在商業底層邏輯發生變化的同時,管理理念和方式也應隨之改變。
工業時代強調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強調管控、效率以及零和博弈的競爭邏輯,21世紀的企業則更加強調創造力以及平臺和生態的重要性。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核心。因此,科技重構商業的同時管理理論也在不斷變革,這也將促進商學教育不斷向新商學迭代和演進。
第二,研究對象的范式轉換:從以事為核心到以人為核心。
傳統商學教育研究對象以事為核心,注重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等職能,研究經驗曲線、看板管理、流程再造、精益生產等,而新商學以人為核心,注重研究創新、創造力的激發和人文領導力的提升。更強調以人為先,以人為本。
2019年181個頂尖CEO在華盛頓做了共同宣言,歷史性地終結了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宗旨,認為股東利益不再是一個公司最重要的目標,公司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因此,未來商學院的范式應該重新思考其定位。
第三,教學模式的范式轉換:“以老師為中心的面對面教學模式”到“以學員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新冠疫情之后,催生和加速了在線教育的發展,今后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將逐步轉變成以學員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21世紀商學院教育可以用三個關鍵詞加以概括: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人文領導力、混合式的學。
新商學教育的三大特征
秉持著上述商學教育的理念,我們在2010年創立了創合匯新商學平臺,創合匯新商學既是終身學的平臺也是組織增長賦能平臺還是產業創新加速平臺。就組織增長賦能而言,我們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組織增長模型:
注:創合匯原創課程理論模型
又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新商學”的三個發展方向:即商學+科技、商學+產業、商學+人文。
第一、商學+科技:以科技賦能,打破大學圍墻,推動商學教育數字化、普惠化發展。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課堂》中講到,“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在線學——正在高等教育領域興起,促使營利性大學和傳統非營利性大學重新思考整個傳統高等育模式。”目前在線教育通過不斷發展已經進入到3.0時代,體現在個性化、數據驅動和社會化等方面。新時代數字化學將通過數據驅動的混合式學不斷降本增效,推動組織人才成長,績效改進和組織發展。
第二、商學+產業:突破教育和產業界限,推動產業創新。
通過對全球商學院教育排名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與世界一流MBA教育相比,中國一流MBA教育在校友職業發展、創業成功率和校友推薦排名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作為MBA/EMBA學員就讀最本質的訴求,職業發展、創業平臺、企業發展等方面除了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之外,還依賴于整合校友和產業以及政府的資源,做到為學生所用。在這方面斯坦福大學起到了標桿的作用,它已經成為教育和產業的聯合體。
未來商學院其實是一個開放性的、分布式的、交互式的和無邊界的主體,通過平臺和生態的模式,打破大學和產業界限,賦能產業創新。
第三、商學+人文: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新商業文明的發展。
用人文智慧,激發企業家精神,才能推動新商業文明發展,我們認為管理者、企業家首先應該學人文。正如牛津大學西奧多•澤爾丁教授所說:“MBA、EMBA首先應該是MCA、EMCA”,所以,我們應該將人文教育課程作為非常重要的內容融入商學院的課程設置中來。
應對新商學發展的三大方向,創合匯也在實踐中積極打造云課堂,提出了“一體兩翼”的模式,構建以商學教育為體,以創投和創服為兩翼的創新創業賦能平臺,并注重人文課程的建設,以打造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的平臺,組織增長賦能平臺,產業創新加速的平臺。我們希望能夠在中國踐行“斯坦福教育+硅谷創新”的模式,打破大學圍墻,重塑商學院教育,弘揚企業家精神和新商業文明,助力中國創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