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5:14 | 來源:東方財富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生鮮賽道里勝出的企業,一定是摒棄“燒錢贏擴張”“虧損換市場”的,注重長期價值的,回歸網絡、智能、信息化技術改造并優化社區零售初衷的,回歸技術服務實體經濟長期價值...
生鮮賽道里勝出的企業,一定是摒棄“燒錢贏擴張”“虧損換市場”的,注重長期價值的,回歸網絡、智能、信息化技術改造并優化社區零售初衷的,回歸技術服務實體經濟長期價值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本質的企業。
“互聯網賣菜”的戰火,已經從中國老百姓的家門口,蔓延到大洋彼岸的資本市場。
美國東部時間6月8日,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同時在美國遞交招股書,分別尋求在紐交所、納斯達克上市。
不管是有意還是巧合,兩家企業對“生鮮電商第一股”的爭奪,很快在行業內外引發熱議——“誰更優秀”“誰能贏得市場青睞”“誰能笑到最后”等等問題,成為輿論焦點。
實際上,雖然同在生鮮電商賽道,兩家企業在發展戰略、階段、規劃以及路徑等各方面,均已產生明顯差異:每日優鮮講究“槍法準”,叮咚買菜尋求“火炮猛”。
從此次IPO也能看出端倪,叮咚買菜IPO募集所得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大現有市場的滲透率并擴展到新市場;而每日優鮮所募集的資金,將被用于供應鏈升級、前置倉網絡的擴展、開發技術平臺、發展零售云業務,等等。
究竟是“槍法準”好還是“火炮猛”強?目前暫無分曉,但跳出商業競爭層面,作為民生消費的剛需行業,或許還有一問題更值得我們討論思考:融資、燒錢、擴張之后,到底怎樣的生鮮電商模式,才是順應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趨勢的,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才是能笑到最后的?
從長遠看,這個問題,將會是萬億生鮮電商賽道競爭乃至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勝負手。
“火炮猛”VS“槍法準”
生鮮電商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領域,發展至今,已經演變出至少四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是社區團購,代表企業是美團優選,第二種是倉店一體,代表企業是盒馬鮮生,第三種是O2O,代表企業是京東到家,第四種是前置倉,代表企業正是如今的兩家IPO主角,每日優鮮,叮咚買菜。
▲生鮮電商新零售多種模式共同發展。來源/開源證券研報
前置倉模式,是一種從倉庫到配送的模式,就是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布局倉儲、分揀和配送一體的倉儲點。前置的一大價值就是離用戶近,縮短鏈條,降低成本。因此,選擇在社區分布密集的地方開設中小型門店,成為不少前置倉模式生鮮電商的重要舉措。
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都是前置倉模式的實踐者。2015年,每日優鮮首創前置倉模式,2017年5月正式上線的叮咚買菜也同樣以此模式展開業務,并且針尖對麥芒,喊出“最快29分鐘 搶鮮到家”,對標每日優鮮的“最快30分鐘送達”。
從兩家企業的招股書來看,雙方都在前置倉領域進行了大量布局,營收規模也不斷增長。但和其他所有線下商業模式類似,前置倉優點明顯,也有局限性——雖然前端配送成本降到了最低,但由于冷鏈、倉儲、運輸等成本居高不下,大量的前置倉建設會給企業現金流帶來巨大的壓力。
以叮咚買菜為例,2020年,叮咚買菜前置倉數量從600左右直逼1000大關,但企業資金壓力也隨之暴漲,經營性現金流從-9.64億元擴大至-20.56億元,凈虧損從2019年的18.734億元,擴大到2020年的31.769億元。
相較之下,每日優鮮在前置倉上起步更早,經過大規模擴張階段試錯后,目前雖然營收增長速度不及叮咚買菜,但經營利潤表現更好,虧損幅度也逐年收窄,2019、2020年分別為29.09億元、16.49億元。
顯然,從叮咚的“燒錢擴張”和每日優鮮的“降速減虧”都能看到,前置倉模式具有一定想象力,但在高速、大量開店的情況下,訂單量所帶來的收入并沒有辦法平衡前置倉高昂的布局成本。
漢森供應鏈董事長、中國電商物流專家黃剛分析認為,前置倉模式不能一味講究規模擴張,缺乏流量、消費場景和供應鏈保障的擴張很難盈利,“并且虧損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前置倉巨頭們并非沒認識到這一點。
2021年3月,每日優鮮CFO王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注重長期價值,“如果做前置倉,即使把全國排名前十的超市的份額全部吞沒,也只有整個生鮮和快消市場規模的6%—7%,但平臺是有機會做到25%乃至40%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每日優鮮把曾經的單一前置倉戰略改為“(A+B)×N”戰略,A代表前置倉即時零售,B代表智慧菜場,N代表零售云,即在跑通前置倉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菜市場為智慧菜場,搭建智慧零售網絡,解決整個社區零售行業的問題。
接近每日優鮮的一位行業人士說,他們已經意識到,跑通前置倉絕非終極較量,它只是生鮮電商穩固自身發展的第一步,只是一個起點。
高速度 VS 高質量
前置倉之后,生鮮電商的未來在哪?問題來源于生鮮電商行業,但答案或許在行業之外,而且分析層面可以放大到互聯網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關鍵詞也不難猜,說到底,就是高質量。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尤其是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和國家決策層多次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性。
生鮮電商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互聯網行業,一頭牽著菜籃子,一頭掛著錢袋子,作為一個國民剛需消費行業,經過數年發展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生鮮電商已經形成一個大規模、多元化、碎片化、深度滲透的社區生鮮零售賽道。
艾瑞咨詢曾作出預估,中國生鮮零售行業規模有著萬億級別的市場體量。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已經超5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6.8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
也正因此,從民生、消費、就業等多個經濟社會因素衡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積極釋放政策利好,支持農產品電商發展,促進生鮮電商高質量發展。當然,與此同時,監管層也在不斷加強相關監管手段,遏制資本裹挾導致野蠻無序發展的情況。
除了宏觀層面的國家發展趨勢,從中觀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高質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詞。
經濟學家任澤平結合頂層設計及經濟發展方向分析認為,過去20多年間,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從一窮二白走向逐步完善,形成了包括電商交易、支付、物流、社交等的數字經濟廣闊藍圖,積累了大量技術和經驗,但這些不應是內卷競爭的工具,互聯網公司在平臺用戶增長方面進入穩定期后,需要邁入高質量健康發展新階段,“互聯網下半場,要從看增速轉向看健康。”
站在“5萬億”這個節點復盤生鮮電商,經歷融資、燒錢、破產或堅守等一系列浮浮沉沉之后,整個行業的格局已經初步穩定。這也意味著,傳統粗放的競爭與發展模式,將越來越不符合高質量發展大趨勢。
具體來說,生鮮電商們要注意兩個轉變:
一是,從看重流量及用戶增長的發展思路,向看重業務經濟模型、用戶質量、服務質量的精細化發展轉變。逐步摒棄瘋狂燒錢尋求增長的思路,加快進入高質量規模擴張階段,優化包括客單價、履約費用率、毛利率、凈盈利/虧損率等在內的經營效益;
二是,從看重單一業態擴張規模及速度的發展思路,向看重從整體行業良性升級角度設計高質量業務轉變。通過發展不同業態、不同模式,滿足不同市場、不同用戶、不同需求,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抬高企業天花板,與高質量發展大趨勢共振。
前述行業人士認為,這樣的轉變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效果是顯而易見,比如每日優鮮招股書顯示,其前置倉業務的平均客單價94.6元、履約費用率(履約成本占凈營收比)從2018年的34.9%降至2020年的25.7%,履約利潤率(毛利率扣除履約費用率)等衡量企業發展質量的數據改善,均已在行業整體水平和企業運營業績提升層面有所體現。
誰能笑到最后?回歸長期價值者勝
從宏觀和中觀層面跳回萬億規模的生鮮賽道,再來看誰能笑到最后的問題。
實際上,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在生鮮電商賽道的競爭,在此前很多互聯網風口都曾上演過,結果也都大同小異。
任澤平在觀察許多發展健康的互聯網企業時發現,那些最終熬過短期競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的企業,往往都至少具備以下三種特性:
其一,普惠性。即服務人群廣泛、輻射地域廣泛,提供機會平等的就業和商業機會。
其二,共贏性。即在業務閉環內,企業滿足消費者多樣性需求,企業與合作伙伴互相成就,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局限于“贏者通吃”,而是共同開拓更多新領域,為社會創造增量價值。
其三,有序性。即有效治理,通過技術能力構建和沉淀數字經濟的信任機制,懲治危害平臺健康發展的行為,保護和激勵創新。
照此邏輯回到生鮮電商行業,到底怎樣的電商是順應發展潮流、有望在競爭激烈的馬拉松賽道上笑到最后?答案顯而易見,不管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又或者是其他巨頭,笑到最后的企業,也可以梳理出至少三個基本特征:
首先,用智能化的系統代替人做決策,保證經營能力穩定,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為平臺內所有參與者提供開放、公平、可持續的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
其次,積累多年的技術經驗不僅要用于自身產品優化,還要嘗試賦能超市、菜市場、小店等這些傳統模式很難觸及的零售末端,用數字化的手段,幫助商戶增收提效,真正解決社區生鮮零售行業問題,持續尋找下一個增長點,共同做大做好“蛋糕”。
再者,建立并完善平臺治理機制,善用技術、機制等手段,打擊假冒偽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數據隱私安全,確保企業平臺及行業整體有序競爭與發展。
錢總有燒光的一天,流量紅利總有見底的一天。能存活下來的企業,一定是摒棄“燒錢贏擴張”“虧損換市場”的,是注重長期價值的,是回歸網絡、智能、信息化技術改造并優化社區零售的初衷,回歸技術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期價值,回歸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本質的企業。
只會燒錢擴張、淪為資本黑洞的企業,必遭市場唾棄、拋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