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6:4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活動現場,來自濱河小學的教師魯娜、馮改改、李夢宇等從項目導入、設計方案、雙基建構、優化方案、方案實施、高階融合及成果展示等七個環節...
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推動新時代育人新模式的實踐落地,6月10日,內蒙古烏海市首屆“基于項目的混合式教學課堂展示交流活動”在海勃灣區濱河小學舉辦。該活動由烏海市教育局、市教育事業發展中心主辦,由濱河小學承辦,副市長劉素紅、武也文到現場指導工作,來自市區兩級的教育局局長、教研主任、市教育事業發展中心教師培訓和教研負責人、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或教學校長、教科研處主任等近百人參加了現場觀摩和交流,并在全市線上同步直播。
烏海市副市長劉素紅、武也文,海勃灣區副區長武兵云等與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會前合影
活動現場,來自濱河小學的教師魯娜、馮改改、李夢宇等從項目導入、設計方案、雙基建構、優化方案、方案實施、高階融合及成果展示等七個環節,展現了五年級數學《多邊形面積》單元的常態化項目式教學全過程。從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出發創設項目情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實踐,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錘煉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品格。
觀摩現場
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市實驗小學的專家對課堂進行了點評,并就項目式常態化教學與現場教師展開了互動。有專家指出,好的項目式教學是自覺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一是要聚焦課標,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規劃項目;二是要創設有機的情境嵌入知識,并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學的支架;三是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的主體。
據悉,本項目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2.0課題項目在烏海的階段性實踐成果,旨在通過分享項目化教學實踐案例,提升全市各級學校、教師對課堂教學變革的認知,促進在國家新課標、新考試、新技術背景下學校及教師隊伍對課堂形態變革的積極性,進而借新的政策契機推動烏海市教育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