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15:1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日前,由國家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舉行。由同聯集團生產的可利霉素,作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事業成就代表項目之一,亮相大...
日前,由國家科技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舉行。由同聯集團生產的可利霉素,作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事業成就代表項目之一,亮相大會。
作為中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創新藥,2020年1月,可利霉素先后入選“2019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2019中國醫學重大進展——藥學領域重大進展項目”,在2020年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可利霉素成為中國抗擊疫情的“三駕馬車”之一,向全球推廣。在業內人士們看來,正是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成就了中國智造的可利霉素。
產:從資金保障到引導研發方向 企業推動科研成果市場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向創新藥物研發逐步傾斜,國內自主新藥研發隊伍逐漸發展壯大,但研發資金短缺、對市場需求陌生等問題仍困擾著研發機構的前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赫衛清是可利霉素研發團隊中的重要成員,他說:“可利霉素作為一種新藥,其研發實驗周期漫長,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企業去推進這個事情的話,很可能就要終止對可利霉素的研究了。”幸運的是,2003年,同聯集團將目光凝聚到了“襁褓中”的可利霉素,最終兩個團隊走到了一起。
產研結合一方面破解了企業科研人才短缺、技術瓶頸難以自主攻克的難題,另一方面破解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發資金短缺的重大難題,投資占比達到可利霉素研發總投入的90%以上。更重要的是,企業對市場的精準分析與定位,讓研發思路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避免了很多彎路。
研:三十年磨一劍 可利霉素凝聚專家智慧
從實驗室進入到藥企,可利霉素的研發工作從未停止過。“作為可利霉素的共同研發單位,同聯集團的企業科研人員與科學家們一起,對菌種篩選構建技術、提高酵價,提升藥物質量等開展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趙小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科學家與企業科研人員同臺合作共同攻關,加速了藥品研發的進程。
如今,在同聯集團的主導下,科學家和企業科研人員正在緊張進行可利霉素的二代創新藥物研制。實驗室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可利霉素二代藥物在抗腫瘤功效、免疫調節及抗感染功效等方面,都有令人欣喜的表現。
學:十余所高校參與 為產品研發帶來更多可能
同聯集團先后與沈陽藥科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江蘇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國內十余所醫(藥)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廣泛合作,解決研發、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持續開展新劑型以及二代產品的研究。
沈陽藥科大學藥理系副教授夏明鈺對于同聯集團全程參與的產學研模式高度肯定。她說:“在產學研聯盟當中,要讓企業當盟主,因為企業對于市場的嗅覺更為敏感。”
在與高校開展藥品生產研發合作的同時,同聯集團藥品臨床研究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志愿對此表示:“醫院也有研發藥物的功能,可研發出來的藥物必須交給企業去生產。生產出的藥品,我們醫生再通過臨床來進行驗證,這個藥物在臨床到底有沒有用,最后還是要由研發人員或者醫生來判斷。”
產學研一體化 創新藥研發必由之路
作為國家藥審改革的親歷者,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陳曉媛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在醫藥研發方面,首先應打通產學研的脈絡,加大基礎科研人員培養,讓更多做基礎研究的人跟臨床結合起來,了解臨床需求和市場空間,研發出臨床真正需要的東西。
同聯集團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生所、諸多國內大學的合作,形成了以可利霉素為核心的技術研發平臺、學術交流平臺、產品中試平臺,使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了智力高度密集、技術高度匯聚、研發密切協作的供應鏈。
可利霉素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在為企業創造高額價值的同時,也為企業深度參與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實現了產學研的良性循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