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1 18:12 | 來源:品玩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現如今,5G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的應用場景被發掘了出來。
01
現如今,5G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的應用場景被發掘了出來。
就拿咱們熟知的自動駕駛為例,想要實時處理行駛數據,一秒鐘就要消耗幾百兆流量,這對網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沒有5G那是不行的。
放在以往,稍偏一點的國道上能有滿格信號就不錯了,更別提同云端數據的智能交互了。等到5G網絡的覆蓋率逐漸提升,智能駕駛才看到了希望,所以近年來行業成果才開始井噴。
既然AI能“開車”,那搞起智能生產更是手到擒來。
比如在聯想最大的自有工廠——武漢基地,基于5G的智能化就在生產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通過數據對能耗進行控制,還是通過自研系統對運營過程進行升級、迭代,都實現了“智能化”的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經驗可以通過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復制到各行各業中。
比如說在能源領域,聯想就同陜煤集團銅川礦業這樣的企業有過合作。在經歷了詳盡的考察和方案論證后,一張覆蓋礦區井上井下的5G網絡成功部署,實現了5G+智能煤礦的結合。
而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以聯想相關技術作助力的“智慧城市”更是十分典型。
在封裝了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能力后,這個全新的系統能夠調度各類服務資源、賦能生態,助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
借助5G網絡以及與之配套的先進技術,聯想甚至可以在高端制造領域一展拳腳。
通過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一系列合作,以5G網絡為基礎的解決方案被應用在了生產的各個步驟中,不僅能提升制造效率、產品品質,同樣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02
無論是自動駕駛、遠程醫療還是工業互聯網,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都在技術的幫助下看到了全新的可能。
毫不夸張地說,5G不僅是全信息化的基石,更是“萬物互聯”不可或缺的基礎。所以在很多機構的分析中,未來將是5G紅利不斷釋放的“黃金十年”。
尤其是在東北亞覆蓋率遙遙領先、北美西歐等地不斷追趕的大環境下,5G網絡的普及率仍將持續不斷地提升;緊隨其后的,是一個規模空前廣闊的市場。
最起碼在有心人眼里,這樣的趨勢已經十分明朗了。
早在今年年初,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就做過類似的判斷。
按照他的觀點,5G是產業智能化變革的先導性技術。5G讓智能化應用的場景拓展到制造、交通、醫療、教育、零售等行行業業,是實現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前提和抓手。
那么相對應的,企業對包括物聯網設備、ICT基礎設施和智能應用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以及包含顧問、建設和實施、運維在內的全方位服務的需求也就隨之而來了。
作為行業中的先行者,聯想早早就在這個領域內有所布局。
從2015年起聯想就啟動了5G技術預研,是全球最早從事5G技術研究與積累的企業之一。現如今,聯想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已經超過1200項。
經過了數年的智能化轉型,聯想已發展成為全球少有的“端-邊-云-網-智”全要素覆蓋新IT的服務廠商,成功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通過技術賦能實體,進而在5G時代取得先機,這是聯想正在做的事情。
03
諸多耀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聯想集團的戰略轉型。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聯想在今年年初就作出了一項事關未來的重要調整——
即將各項業務整合成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和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當然也少不了集團旗下包羅萬象且起著后備力量的投資矩陣。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選擇稱得上高瞻遠矚。
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想要體驗更新的功能,新設備終端是少不了的。從消費者和企業的角度來講,這就涉及到配置更高、功能更齊全的智能設備,這也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之配套的,自然是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基站、私有云企業云、服務器以及數據中心等等,也就是近年來被頻頻提到的“新基建”,這正對應著智能基礎架構。
當然,針對企業智能化轉型所提供的服務和配套方案也不能忽略。
其實對很多行業來講,這是一個接觸門檻頗高的全新領域。想要實現整體的迭代、升級,僅僅采購相關的設備、搭建好基礎架構是遠遠不夠的,硬件齊備、軟件更是不可或缺。
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要組建技術團隊、還要有配套的運營策略,成本高、難度也不小,遠不如借助有著豐富經驗和技術的專業隊伍來做,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解決方案”。
從全局的視角來看,正是代表著智能化變革的3S戰略——
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對應Smart IoT 智能物聯網;
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對應Smart Infrastructure 智能基礎架構;
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對應Smart Verticals & Services 行業智能與服務。
以基于“端-邊-云-網-智”的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最終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這不僅是聯想所代表著的“新IT”,更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
04
憑借著對戰略的堅決貫徹,聯想的付出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就在5月底,聯想公布了20/21財年的最新財報。
全年整體營業額在一年內飆升了近7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8%,達到4116億人民幣的新里程碑;稅前利潤120億人民幣,凈利潤近80億人民幣,年同比增長均超過70%。
更值得一提的是,集團的各條業務線的表現都頗為搶眼。
以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為例:
整個2020/21財年,這部分業務的營業額達到42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第四財季營業額達到108.9億人民幣,年同比猛增了32%,連續第五個季度高于市場平均增速。
而在服務和軟件業業務領域,集團第四季度的營業額年比年提升了44%。
尤其是包括設備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在內的運維服務,營業額年比年同比增長近一倍達到了91%,而解決方案服務業務的營業額年同比則增長了65%。
放眼2020/21財年全年,軟件與服務業務總體營業額達到創紀錄的330億人民幣,已經占到集團整體營業額的8%,年同比增長39%,是集團整體營業額增速的兩倍。
也正是因為這個,國內外的不少頭部投資機構都對聯想做出了樂觀的判斷。
比如知名機構穆迪就調高了對聯想的評級,而國內更是有八家機構對聯想持有“持有、買入、推薦”這樣的積極評價。
一邊在傳統優勢項目上穩扎穩打,一邊在全新的領域內銳意進取,這樣的聯想的確讓人期待。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