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22:20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當代人來說,「為愛情冒險」不如「專心讓自己快樂」來得更有吸引力?!笎矍檎\可貴,一個人也挺好」也因此成了年輕群體的情感態度。...
(文章來源:塔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現實中的愛情常常使人碰壁。如今,中國的 95 后 00 后正面臨著這樣一種處境: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傳統的事業和家庭里都得不到足夠的寄托,「自我」被無限放大,「做你自己、為自己而活」成了時代主流生活觀。
如同克里斯托弗•拉什在《自戀主義文化》里提到的,「當前的時尚是為眼前而活——活著只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前輩或后代。我們第一次失去了歷史延續感,失去了屬于源于過去伸向未來的代代相連的整體的感覺?!?/p>
對當代人來說,「為愛情冒險」不如「專心讓自己快樂」來得更有吸引力。「愛情誠可貴,一個人也挺好」也因此成了年輕群體的情感態度。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對親密關系的體驗并不只能從男女朋友那里得到——游戲男友、二次元紙片人女友、虛擬偶像,到追星、嗑 CP,抑或是 ASMR、虛擬現實。無論大眾或小眾的,都在某種程度上替代、補充了愛情,豐富了當代人的感情體驗——無論他們是否單身。
而最能直觀地看出現在年輕人對愛情需求變化的,就是流行文化中的愛情劇,這些劇大多具有 HE(happy ending),以愉悅自己為最高準則,填補了時下由單身潮引起的情感空缺,實現隨時隨地的精神按摩。
我們試圖以最近熱播的愛情類型劇廠牌「戀戀劇場」為觀察樣本,總結10大關鍵詞,尋找戀愛劇的共性,探析這屆年輕人對于「愛情故事」有著怎樣的期待。
1.按頭小分隊
如今的愛情劇,彈幕里永遠活躍著一群「按頭小分隊」,當劇中男女主角出現曖昧橋段時,總有彈幕刷屏如「趕緊給我親上去」。
「生活可以苦,我嗑的 CP 必須甜」,比起自己去戀愛,許多 95 后、 00 后反而有一種「媽媽式」操心,希望自家的本命 CP 能早日修成正果發糖。
這和年輕人流行的「替代式生活」有關,「自己吃不了,看吃播讓主播替自己吃也香」「就算不怎么玩游戲,也了得看游戲主播通關」「自己可以單,嗑的 CP 必須在一起 」。
2.創一代男主/事業女主
過去傳統偶像劇的套路往往是:男主高富帥,女主家境困難,男二常年最慘,白富美都是惡人。如今,更多男主從「富二代」變成了「創一代」,事業女主也越來越多。兩人還常常在同一家企業和單位上班,或者有合作關系。
一個例子是近期熱播劇《月光變奏曲》,丁禹兮飾演的男主是走紅的暢銷書作者,和虞書欣飾演的新人編輯,構成了一個攜手做書、共同成長的職場故事。在這部劇所屬的戀戀廠牌中,其他 6 部劇覆蓋了記者、藝人、程序員、配音演員、化學教授等職業,往往以「成長」為線索,主角設定都不同于自帶資源型的霸道總裁、富二代。
這也對應了當下 Z 世代的處境:一方面,階級鴻溝難以跨越的社會里,與其期待靠霸道總裁的拯救,不自我提升來得更現實,更有安全感。另一方面,Z 世代對于「個人成長」的需求,也直觀地體現在愛情關系里。「好的愛情,就是能夠讓彼此共同進步」成了 95 后、00后的主流愛情觀。「成長型」的愛情模式,就格外能得到他們的青睞。
3. 抱團式觀劇
在由愛情劇衍生的 CP 文化中,關注正主微博,使用追星 app,在 CP 圈圈地自萌,在彈幕中「起哄嗑糖」等已經形成追劇標配。愛情本質是一種私密關系,而如今追劇使得它進入公眾領域、受到討論成為一種慣性。如戀戀劇場還未上映的《一生一世》《滿月之下請相愛》只是放出預告,就獲得不少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Z 世代不僅僅熱衷于抱團看愛情劇,現實里的戀愛也流行「在知乎問情感問題」、「向微博大 V 發私信公開戀情細節」。
這種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自己的感情里,本質上也是Z世代一種「在愛情中,更注重自己」的體現。他們更關注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掌握話語權,向更多人喊話,讓更多的人來站在自己的一邊。
4. 碎片化「嗑糖」
越來越多人會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性地、碎片化地觀看高糖片段,這被稱為「碎片式追劇」。
這些cut讓「甜蜜碎片」具象化,而本質上,具有同樣功能的是有演繹成分的照片和 vlog ,因為這些碎片見證了「最甜蜜的瞬間」,屏蔽了諸如「爭吵、磨合、患得患失、買房、馬桶蓋該掀起還是合上」的麻煩事。
與之對應的,拍照、錄 vlog 就成了 Z 世代維持愛情的一種主流方式。
5.戀愛教練式看劇
如今的愛情劇觀眾,在看劇時常常會留言,給出教科書級別的操作步驟:過節如何送禮、吵架了如何跟對方道歉、如何跟對方表達喜歡和想念,甚至彈幕向編劇提出劇情改進意見。
于是,彈幕里經常能看到「這時候只要一個壁咚就能拿下、現在就該閉上眼睛了」的指揮。在 Z 世代中,社交網絡大量充斥情感教學,年輕人主動學戀愛課,試圖掌握愛情的機制、套路甚至各種理論,但往往止步于理論。大量年輕人談起愛情頭頭是道,一到親身經歷就打退堂鼓。那些戀愛技巧,就都用在了指導愛情劇男女主如何戀愛上了。
6.HappyEnding
在如今的純甜愛情劇里,男女主角即便也會偶爾遇到情感問題,但往往都沒有復雜的分手、復合等情節,也沒有不清不楚的三角關系。
最直接的體現在于「糖」、「甜」的字樣在社交網絡上高頻出現。觀眾對愛情劇的一個普遍要求是 HE(happy ending),寫出壞結局的編劇則會被廣大網友追著責難?,F實中的感情太過復雜,眾多年輕人「想要愛情,但是一想到愛情那么麻煩,又退縮了」。于是,最大限度撇開復雜的情感糾葛、只保留最簡單甜蜜戀愛的故事,就成了眾多年輕人的情感寄托。
7.無限細分的糖度
相較于從前廣泛流行的劇情種類對「求不得」的著重渲染,如今的愛情劇更多在描述主角們循序漸進在一起的過程。
這用清華大學傳播學學者曹書樂的話說,就是「甜度的提升就是重要劇情」,傳統影視敘事中,級級攀升的是劇情,隨著劇情推動矛盾得到解決,而如今級級攀升的就是人物雙方的情感濃度。甜度的高峰也就是劇集的高潮。
年輕人對于關鍵節點有一種執著,第一次見面、牽手、擁抱、親吻,如同游戲關卡一樣,看劇時也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讓男女主角「過了這一關」、「趕快通關」。
8.出戲式嗑糖,共創式滿足
年輕一代觀眾看劇早已經不只是看劇中角色。愛情劇的豆瓣影評里,最熱門的常常都是關于男女主演員的。觀眾看劇時,很大概率喊的不是劇中的名字,而是演員本人。
Z 世代對偶像的熱誠度使得如今偶像出演的影視劇也越來越多。如「戀戀劇場」一次性捆綁了 28 位頭部藝人,其中不乏千萬級粉絲的新生代偶像。粉絲在多樣的場景里看到不同階段愛情的樣子,找到更自洽的方式進入愛情,同時得到與偶像共創式的滿足。
9. 專一男主
學者曹書樂發現,現在的愛情類型劇特別強調男性情感的忠貞。以前的劇集里都會有「蛇蝎女二」,男主可能會動搖,但如今,這類劇中很多男主,不僅對除了女主之外的女性無動于衷,其中很多最終還會結婚、甚至生子。
而近年流行的愛情劇中,越來越要求男性忠貞。和女性角色一樣,男性在認識女主之前沒有喜歡過別人,之后也不再喜歡其他人。
這恰恰是當下社會環境變化后的部分結果,男性角色不再以「擁用更多女伴和女性青睞」為魅力,男女彼此忠誠、勢均力敵成為愛情故事主流。
10.糖是主食,故事才是愛情最好的調味劑
如今只有愛情的愛情劇很難出彩,市場對影視劇翻花樣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當代愛情劇里,甜蜜的戀情是核心,故事設定的多樣則是能讓甜度不至于齁的調味劑,典型的像「戀戀劇場」,在愛情里融入萌寵、奇幻、科幻、輕懸疑的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吊起了觀眾胃口。
這也對應 Z 世代對愛情的「難以維持」,社交網絡和交友軟件的普及讓選擇權無限擴大,情感需求也轉向更多樣的戀愛劇里。
在愛情劇的十個關鍵詞中,一個共性是,如今 Z 世代對于感情的態度,逐漸從「愛 ta 就要為 ta 犧牲、奉獻」,變成以「取悅自我」為目的?!笐賾賱觥沟葢賽蹌〕掷m霸屏,那些看上去不真實的「撒糖」畫面,正彌補了當下年輕人的愛情的缺口,滿足各種幻想。
至少就當代人的愛情而言,盡管難以就所有人的觀念一概而論,但這些對市場反應靈敏的愛情劇,無疑提供了一個「當代青年愛情觀」變化的重要參考。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