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15:03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監管部門對私募的監管力度有所加強,但優質私募普遍對此反響積極,另外監管部門在日常業務處理中的效率提升更是贏得廣泛贊譽,可見“扶優汰劣”的效果已在行業顯現。...
自2014年施行登記備案制以來,私募基金在國內快速發展,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頂尖人才也在集聚,已成為資本市場中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但不可否認,國內私募業的發展仍處早期階段,超常規擴張的背后也帶來一些“成長的煩惱”——私募魚龍混雜,風險事件時有發生。如何進一步規范發展,是全行業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日前在系統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穩步推進私募基金風險分類整治,深入開展“偽私募”整治,給私募業監管指明了新方向。私募行業要“去偽存真”,還需多措并舉,必須走正道守正念。
首先,應持續完善私募基金相關法規和監管體系。2013年修訂的新基金法明確了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此后頒布的一系列法規和自律規則構建了私募監管的基礎體系。目前私募監管主要分為證監會行政監管和基金業協會自律監管兩類,前者守住監管底線,后者不斷優化細則、精細日常管理。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私募的監管力度有所加強,但優質私募普遍對此反響積極,另外監管部門在日常業務處理中的效率提升更是贏得廣泛贊譽,可見“扶優汰劣”的效果已在行業顯現。
其次,私募管理人應從自身出發,提高合規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資產管理的本質是“受托理財”,合規風控能力是私募在投資業績之外的重要核心競爭力,因此私募管理人應當忠實履行受托人義務,勤勉盡責、誠實守信、加強合規經營。可以看到,在過往一些“偽私募”或私募違規事件中,違規主體往往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產品募集和運作環節也因此成為違法違規的高發區。
令人欣喜的是,行業內大型私募正在持續加強自身的合規意識和操作,一些中小私募對此也日漸重視。上海某量化私募明確表示,近期公司新入職的合規總監曾是國內知名律所的專業律師,法律專業人才的配備將推動公司內控和合規水平不斷提高。
再次,私募代銷渠道和投資者在選擇私募時,應當摒棄“唯業績論”的錯誤思想,堅決向違規私募說“不”。代銷渠道作為專業機構,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把私募管理人的法律合規風險管理能力放到評價標準中的重要位置,幫助投資者把好第一道關。
而投資者在購買私募產品時,也要擦亮眼睛,多了解私募管理人的實際經營情況,謹防被“偽私募”的高收益忽悠。如此,整個行業會形成良性循環,在加速培育優秀私募的同時,也會加快對不良管理人的出清。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有近2.5萬家,管理規模近20萬億元。對比發達經濟體之一的美國來看,我國私募管理人數量已為美國的8倍,但管理規模較之仍有很大差距,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