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10:14 | 來源:證券日報網 | 作者:證券日報網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智己汽車于2021年4月份發布產品,為預定智己L7的前3000名車主推出了“天使權益”促銷政策。天使輪期間采用“盲訂”方式,僅僅公布了一個預售價,就吸引了3000...
在大批量交付前夕,智己汽車用戶與車企的“權益討伐”卻是一地雞毛。
5月27日,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最新發聲稱:“智己汽車的產品在不斷改進,如果真的有一些用戶不能理解,我們也表示尊重,但也會感到有小遺憾。”劉濤坦言,這是建立“用戶型企業”的必經之路,沒有捷徑。
作為上汽集團、阿里巴巴、張江高科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憑借不凡的出身和高舉高打的定價策略,發售之初便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然而,正所謂“人紅是非多”。自5月10日以來,有上百位已經預定智己L7的車主在網絡上發聲,要求智己汽車針對天使輪用戶權益受損、車輛減配以及電池縮水等問題作出回應。
遭百名準車主聲討維權
智己汽車陷誠信危機
智己汽車于2021年4月份發布產品,為預定智己L7的前3000名車主推出了“天使權益”促銷政策。天使輪期間采用“盲訂”方式,僅僅公布了一個預售價,就吸引了3000名天使輪用戶。
據記者了解,天使輪用戶與“稀缺尊享”“限量3000席”的概念相互綁定,智己汽車承諾在金融、養車等多方面賦予天使輪用戶諸多權益。“官方當時口徑讓我們覺得天使輪用戶一定是最劃算和實惠的。但事實上,集團客戶(指上汽集團、阿里巴巴、張江高科員工及其直系親屬)獲得的權益比我們還多。”有智己汽車維權準車主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上述車主認為“權益被超越”的主要論據是:天使輪用戶的金融權益為首付7%,貸款費率2.99%,最高還款周期為72期。而集團客戶不僅獲贈首年免費的IMCare品牌車險服務包,還享受24期免息和36期費率0.99%的低息貸款。
除此之外,準車主們還對“升級激光雷達和高階能量電池的條件未明確”“配置表宣傳93kWh電池容量與工信部登記不符”“車展發布會和廣告宣傳多項未兌現”“官方App社區管理混亂”等問題進行了投訴。而最后“點燃”天使輪用戶的集體投訴,是智己汽車產品經理的“嘲諷辱罵”,該經理稱一些發帖的用戶是“網絡大聰明和孔乙己心態”。
針對車主的質疑和投訴,智己汽車快速做出了回應。在回應中,針對用戶天使輪版權益被超越的問題,智己汽車表示,集團客戶購買智己L7只能享受當前用戶權益疊加集團權益,員工享用的只是相關內購政策,這種情況在各大車企中很常見。
對于電池和續航里程縮水的問題,智己汽車表示,是由于不同電池電量測量方法不同導致的,智己L7續航并沒有縮水,也不存在欺騙消費者行為。而去年在上海車展上展示的智己L7量產概念車的無線充電配置,并非標配,所以不涉及虛假宣傳。
最后,智己汽車把責任歸咎到了工作中的不嚴謹,并表示以后會接受用戶建議,也會采用統一的數據口徑并清晰公示相關測試標準及備注。
盡管智己汽車針對此次事件進行了快速且詳細的回應,但絕大部分用戶似乎并不買賬。“智己汽車的回應一來沒有工信部申報時第三方機構實驗報告作為支撐;二來,從廣告宣傳角度來說,前期商業宣傳時,表述不明。”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對記者表示,在面對車主的時候,廠家更應該是拿出最嚴格的標準,而不是寬松的標準測試數據。
車企頻繁曝出減配事件
“缺芯”不能“缺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智己汽車第一次陷入輿論風波。此前,智己汽車曾因減配、金融權益等問題引發過一次用戶聲討。記者觀察到,受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近段時間汽車行業涉嫌虛假宣傳的案例呈高發態勢,這其中不乏豪華品牌和知名新能源車企。
2020年3月10日,此前已經鬧的沸沸揚揚的特斯拉“減配門”,最終以工信部發文約談,責令其立即整改“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確保生產一致性和產品質量安全”而告終。
2021年,歐拉好貓宣傳稱搭載高通八核芯,而交付時搭載的卻是英特爾四核芯片,貨不對板的歐拉好貓在輿論的一波又一波的聲討下,最后給出了權益補償方案。此外,由于芯片供應短缺,保時捷從2021年7月份開始取消了部分批次的macan、cayenne、panamera、911及taycan等車型的電動轉向柱,最后給車主提供2300元代金券作為補償。
針對上述減配案例,中國自動駕駛產業創新聯盟調研員高超認為,受目前頗為復雜的國際環境與反復的疫情、原材料短缺等因素影響,“芯片短缺”、“雷達簡配”、“電池少電”等新消費問題可能會不斷出現,但無論如何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真實的商品或服務信息是經營者基本的義務。如果提供信息有誤,對消費者消費造成的誤導,侵犯了消費者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有智己汽車維權準車主向記者透露,在《智己汽車預定意向書》中都配有“實物配置為最終依據”等免責說法。這意味著,即使發現了問題,可能也很難要求廠家修改合同。
對此,高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藍海轉紅,競爭加劇,但應該堅守底線。尤其對新生品牌而言,消費者對于品牌和產品的信任度仍處在建立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產品信息的發布還是用戶權益的承諾,切莫信口開河,否則必然會遭到用戶的反噬。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