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09:1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畢舸 | [汽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投資規模逾百億元的某知名新能源車企長沙投資項目處于輿論漩渦之中,緊挨工業園區的周邊居民就“排污”問題持續投訴。...
近日,投資規模逾百億元的某知名新能源車企長沙投資項目處于輿論漩渦之中,緊挨工業園區的周邊居民就“排污”問題持續投訴。隨后,當地政府成立調查組,組織職能部門、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相關專家進駐工廠展開調查。據媒體報道,該工廠部分產線已停產整頓。
由于事件尚處于調查過程中,相關真相有待官方給出結論。“排污門”事件涉事方雖然只是個案企業,但綠色發展、環保擔當卻是整個行業必須直面且亟待解決的問題,須引起新能源車行業的集體重視。
新能源車產業被視為使用清潔能源、實現高效節能的戰略級新興產業,中國近年來通過政策引導、專項補貼、車牌發放等多種方式,推動了新能源車行業的高速發展。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國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突破千萬,并且增長勢頭有增無減。
“排污門”事件為穩健發展的廣大新能源車企敲響了“環保警鐘”,在建設項目開工之初,企業就要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采用清潔生產,產品設計、材料選購、工藝制造和成品出廠等嚴格參照國家環保標準,注重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對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進行治理,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物,與周邊自然環境及當地民眾和諧相處。而當生產、產品等環節出現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問題時,企業應積極采取預防和補救措施,對公眾反映或者有關部門調查發現的污染隱患,有更積極的擔當和作為,做好相關整改,確保存在的管理漏洞被堵上,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徹底消除。
對于如何建設“綠色工廠”,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新能源車企不斷探索創新,創造出一系列成績。如為了減少排放,上汽大眾不斷探索節能減碳的模式,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汽大眾在其位于上海的某生產基地實現了100%接入水電,每年將減少超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上汽大眾也成為了在上海地區第一家實現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的汽車制造企業。
此外,上汽大眾致力于推動滬外生產基地與全供應鏈伙伴接入可再生電力,積極推動水電、光伏發電的使用比例。目前公司光伏發電裝機總容量達134.12兆瓦,年發電量約1.34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7萬噸。此外,上汽大眾各地工廠廢水站設有中水回收利用系統、雨水回用系統,油漆車間設有去離子水凈化回收系統,可以最大限度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近3年,公司的取水量共減少超過260萬噸,相當于為2.4萬多戶居民提供全年生活用水量。
而另一家新能源車企威馬的“綠色工廠”技術部門通過對車床、加工中心等設備控制系統進行調試、改進,在確保邊角料能順利排出的前提下,使排渣機間隔運行。在保障不堆鐵銷的情況下,每天可節省4小時用電時間。電機負荷按70%計算,排渣機設備總功率54.5千瓦,年可節電2.4萬千瓦時。該工廠還對其生產中的高精尖設備提出了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的方案,并選擇易于回收的材料加以利用,從而提高整車回收及再利用。截至目前,該工廠的可再利用率高達95.10%,可回收利用率甚至升到了98.10%。
新能源車行業是中國“雙碳”目標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切實降低整體碳排放量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廣大新能源車企在面對政策利好帶來的發展機遇時,也面臨著種種挑戰。一方面要打造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保持綠色低碳的責任意識,在“研發、生產、投入使用、回收”整個工業產業鏈中貫徹推進“雙碳”任務。
身處汽車產業的升級拐點,新能源車企須以更高的環保占位建設更高效、更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企業治理體系,盡可能地保證產品的生產及運轉,為減少排放作出貢獻,打造一座座處處顯現技術創新、穩步推進“零碳之路”的“綠色工廠”,助力中國“雙碳”目標早日實現,新能源車行業對此應有更突出的表現。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