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20:07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林妍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借道指數化工具布局港股科技板塊呢?
2025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AI大模型取得技術突破,港股市場整體強勢,且呈現顯著的結構性特征。在AI主導下,港股、中概股漲勢如虹,恒生科技指數近日一度突破6000點大關,創下2022年以來紀錄。與此同時,新一輪的價值重塑與投資邏輯正在形成。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借道指數化工具布局港股科技板塊呢?
恒生科技兩個月飆漲38%
據同花順iFinD最新統計,1月14日至3月12日,恒生指數上漲25.04%,同期恒生科技指數更是累計飆漲38.45%,技術硬件、半導體等與人工智能(AI)高度關聯的領域成為絕對領漲主力。與此同時,恒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等ETF產品集體活躍,點燃了內地投資者的參與激情。
恒生科技指數發布于2020年7月,追蹤在香港上市的30家最大科技集團,騰訊、阿里、小米是前三大市值成分股。上述不到兩個月區間,該指數漲幅完勝納斯達克100指數(同期累計下跌5.72%)。
業內人士稱,與歷史上2013-2015年“互聯網+”行情相比,本輪科技股行情的核心差異在于:AI產業尚處于滲透率爬升的早期階段,當前AI服務器滲透率僅約15%,消費端智能終端尚未大規模普及。這也意味著AI產業技術迭代速度和應用場景的延展性賦予市場更大的想象空間。盡管業績兌現度仍集中在算力基建等上游環節(如光模塊企業2024年凈利潤增速達62%),但市場對應用端商業化落地的預期已開始升溫。這種“硬件先行、應用跟進”的路徑,與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擴散規律相似,但AI的通用技術屬性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產業聯動效應。
上述人士繼續表示,科技作為最強主線之一,將會貫穿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只有抓住時代最強音,順勢而為,投資效率才會事半功倍。
驅動新一輪價值重塑?
本輪行情中,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創階段性新高,其持續性和集中度凸顯機構投資者對港股科技資產的配置偏好。據Wind數據,今年以來,通過港股通凈流入港股市場的南向資金達到3395.09億港元,已占2024年全年南向資金凈流入港股金額的42%。值得注意的是,被動資金通過ETF等工具加速布局,反映出市場對科技板塊的系統性機會形成共識。從估值維度觀察,若以中美綜合利率(中債+美債)為錨,當前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仍處于近五年均值下方,尚未進入歷史極端區間。
據觀察,本輪上漲的港股集中度顯著提高,港股通樣本中僅20%的標的跑贏指數。這種結構的分化印證了資金向確定性更強的AI核心資產聚集的趨勢,龍頭企業的技術壁壘和生態整合能力成為定價關鍵因素。
AI產業鏈相關板塊及指數涉及上游、中游、下游多個領域。上游包括算力板塊、數據板塊,算力又包括服務器、芯片、IDC等細分板塊,數據又包括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與管理;中游包括算法模型板塊、軟件硬件、網絡安全板塊等;下游涉及應用、端側等,具體涉及金融、教育、醫療、交通、消費等領域。
目前,AI正經歷從“硬基建”到“軟實力”的演進。隨著大模型訓練成本下降(部分頭部企業2024Q2成本降幅達40%),產業重心逐步向應用場景滲透,尤其是醫療(如AI輔助診斷)、汽車(智能駕駛系統)、智能制造(工業質檢)等場景延伸,已經建立起全球領先的商業模式。
對于相關企業來說,隨著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擁有數據資產和場景落地能力的企業將優先受益于生態紅利。
把握系統性機遇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借助指數化工具布局港股科技板塊,或成為降低個股波動風險、分享產業紅利的有效方式。當前市場上部分ETF產品已形成對AI產業鏈的立體覆蓋。
據同花順iFinD最新統計,目前全市場有1050只ETF,年內漲幅前20名的全部是港股科技類ETF,這些ETF魅力何在?
最大的特點就是跟蹤相關指數,聚焦港股科技板塊的股票便捷布局。
比如恒生科技ETF易方達(513010),緊密跟蹤恒生科技指數,涵蓋了香港市場中的優質科技企業,包括互聯網、AI、醫藥研發、新能源汽車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港股通互聯網ETF(513040),精選港股通范圍內互聯網科技企業,兼顧估值優勢與生態協同潛力。還有像中概互聯網ETF(513050)跟蹤頭部互聯網平臺,捕捉AI技術賦能下的商業模式升級機遇
今年以來,上述ETF產品戰績也令人矚目:截至3月12日,港股通互聯網ETF年內回報率高達31.87%,恒生科技ETF易方達、中概互聯網ETF同期回報率分別達30.31%、28.30%。
ETF產品通過一攬子配置,可幫助投資者規避單一個股技術路線風險,同時覆蓋AI產業從硬件支持到應用落地的完整價值鏈。相較于直接投資港股,投資相關ETF的投資門檻更低,并且ETF的交易活躍,流動性好,投資者可以方便地買賣,滿足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