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除去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餐飲企業之一以外,多數人可能并不知道它還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地產企業之一。
2016年底上映的《The Founder》講述了麥當勞從最初的一家快餐店到成長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跨國企業之一的歷程。一家企業成長的歷史中自然有著太多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鄙夷的奸詐,背叛,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家快餐店的商業模式嬗變之路可謂精彩。
麥當勞兄弟是麥當勞真正意義上的創始人,長期經營drive-in餐廳的經驗讓他們發現了這種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大量不良少年與社會盲流引起的就餐環境下降;長時間等待帶來的就餐體驗不佳;大量員工導致的工資成本居高不下等等。
于是,他們創新的研發了一套“Speedy System(快速度服務系統)”。首先,只賣少量爆款產品即漢堡、薯條和軟飲;變更送餐為用戶排隊自取,餐具改為一次性包裝;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30秒等待時間,并為此改良定制了麥當勞廚房。
這種獨特的模式很快取得了成功,影片為了描述這種成功甚至用了《食神》里面那種吃到食物的表情鏡頭。但是很顯然,麥當勞兄弟只是一個快餐店老板,而不是一個大的企業家。RayKroc敏銳地嗅到了這背后的商機。死纏爛打終于拿到了特許經營權。
統一的拱門標志,標準化的產品,快速高效的服務,依靠著這種解決了傳統快餐店痛點的獨特商業模式,一時間麥當勞成為了一種時尚的存在。但是,成功的企業自然會有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
很快,過快的擴張以及過低的毛利讓RayKroc一度處于破產的邊緣。直到他們的商業模式再一次改變。最初麥當勞的加盟商自己選擇地址,RayKroc的公司貸款給這些加盟商開店,公司只管理供貨和制定標準,利潤主要來自銷售額的1.4%。
這種商業模式雖然在早期的時候能快速吸引更多的人加盟,但是從賺錢的角度而言無疑是失敗的,既盈利慢又沒有對加盟商的控制權。在引入新人才的建議下,RayKroc成功地從一個快餐特許經營商變更為一個地產行業的思維模式。先將看中的流量較大的土地買下,再將土地轉租給授權經銷商用于開店。這種商業模式之下,公司從一開始就有穩定的前期收入,而不是必須等到加盟商賣出他們所生產的漢堡之后才會有那1.4%的分成;同時又實現了更大的資本擴張,再買地,資本再擴大,再買地,如此往復,帝國興起。
至此,麥當勞這家以快餐起家的公司成功的從最初的標準化,快速服務等商業模式轉化為基于此的餐飲+地產+資本擴張的商業模式,并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很多企業在發展之初都在竭盡全力去尋找解決現有行業痛點的方式,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護城河;而實際上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一家優秀的企業必須與時俱進,不停地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以適應不同的商業環境。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中同樣不乏這樣優秀的企業,用一種優秀的商業模式安身立命,并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加固自己的護城河,不斷取得新的成功。
成功之路從來不易。RayKroc有好幾次都已經走到崩潰的邊緣,但是他始終在用一種創業家所具有的毅力與信心堅持著。用他一直鼓勵自己的那句話結束: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take the place of Persistence.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