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增配權益”是銀行資管業的較大共識。2018年至今,銀行對于權益類投資的態度明顯趨于謹慎。
“權益類是重點,但今年有點像‘泥鰍行情’,不太好抓。今年的風格能否轉換還存疑。不過長遠來看,銀行會加大權益類投資。”某華北股份行資管部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持此類觀點的銀行資管人士不在少數。
《中國銀行(4.150, -0.02, -0.48%)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顯示,截至去年末,銀行理財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為9.47%,規模達2.80萬億元,包括未上市公司股權、一二級市場股票和其他。其中股票的投資比例,綜合多名銀行資管人士判斷,應該不超過5%。
就目前的市場而言,股市波動性較2017年增大是受訪銀行資管人士較為一致的判斷。一位華南股份行資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波動性增大意味著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增加。“今年做β的機構比較難,我們傾向于把α挖掘能力強的機構作為進一步合作的重點,更多要定位在宏觀交易加上自己的風格。如果不是全能型選手,側重個股挖掘的,要么需要給管理人一個相對的波動率才能獲取預期收益,要么需要更長的一個時間段。”
另有某華南股份行資管部門高層人士判斷稱,今年β收益機會較少,主要是采取均衡配置策略。“去年是大藍籌主打,今年可能要找一些規模較小的,但內在仍具備真實業績和成長性的股票。”
“權益類資產目前看還不錯,名義GDP應該不低,企業盈利效應還在,橫向看估值水平也不算高,在倡導直接融資的大環境下,還是有機會的。”某華東城商行資管部高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具體板塊中消費升級和大制造行業機會較多。
而在指數投資方面,上述華南股份行資管人士表示,今年主要掛鉤的指數是中證500,目前來看業績還行;但指數投資方面需進一步細化,比如MSCI以及更細分的指數,可以作為觀察方向。
另有華北股份行資管部高層人士表示,指數增強的投資價值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風格是否轉換還存疑,中性考慮中證500和滬深300。
“最近來路演的機構也不少。”某華北股份行資管部投資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直以來銀行理財運作的思路是由負債驅動,所謂預期收益率的“報價”與投資端的實際收益情況并不直接對應,因此銀行更傾向于投資固定收益資產,對于股票投資沒有內生動力。
“之前銀行講‘固收+’概念,其實‘+’的部分更傾向于類固收,比如定向增發、打新,實際上是通過制度套利獲取一個比較固定的收益。但若資管新規落地,所有資管產品凈值化管理,就需要銀行在把控風險基礎上,在投資端為客戶挑選更高收益的資產。”上述華北股份行資管部投資人士表示,預計整體而言銀行會增配權益類資產,但銀行需要學習的過程。
上述華南股份行資管部高管則表示,雖然今年其所在銀行基本不會擴大權益類投資的規模,但管理人仍在“進進出出”。“有些表現不好的管理人被篩掉,一些好的再招進來。過去我們更多是著眼于機構,現在我們更重視投資經理,而不是這家機構就可以。如果這個投資經理沒空管理我們的專戶或產品,那么就不會選擇這家機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