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相依。3月13日,浙商基金送出一則好消息:繼2016年實現扭虧后,2017年業績再度進步一大截,凈利潤同比增長95.51%,幾乎翻倍。
很完美?差得遠!不妨再將這一年劃一條均分切割線來看看—上半年與下半年的盈利情況嚴重失衡,其2017年凈利潤中有95.64%來自上半年,而下半年的盈利:42.66萬元。
美好的事物似乎總是短暫。與去年全年的好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剛進入2018年,浙商基金便吃到罰單。1月3日,證監會網站披露了浙江證監局對浙商基金采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浙商基金因違反相關規定,被罰停發新基金三個月。
對一直以來公募產品數量較少、管理規模不大的浙商基金而言,這無疑是“傷口撒鹽”。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成立超過7年的浙商基金旗下公募基金只有16只,資產管理規模為366.54億元,在122家基金管理機構中分別排名第73位和第58位。截至3月28日(下同),浙商基金在2018年以來未成立任何新基金的情況下,因清盤了浙商聚潮策略,基金數量已減少至15只。
除了規模不具優勢外,浙商基金旗下產品的業績亦乏善可陳,浙商聚潮靈活配置、浙商惠利純債、浙商日添利等多只產品今年來收益排在同類后1/2甚至后1/3。
禁發新基金三個月
浙商基金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立,浙商證券(12.710, 0.15, 1.19%)股份有限公司、通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養生堂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網新(12.100, -0.20, -1.63%)集團有限公司各持股25%。
早在2014年7月,浙商證券在浙江產權交易所發布轉讓公告,將其持有的浙商基金25%股權掛牌轉讓,并最終由與魯冠球家族存在千絲萬縷關系的通聯資本通過電子網絡競價的方式競得。據悉,浙商證券已收取部分股權轉讓款。不過耐人尋味的是,這場股權變更至今仍未獲得證監會核準,但市場人士仍將該公司視為萬向系重要成員之一。
浙商基金在2013年至2015年間持續虧損,直至2016年終于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 500.41 萬元。今年3月中旬,浙商證券發布2017年年報,同時披露了浙商基金的經營業績:2017年度浙商基金實現營業收入1.64億元,凈利潤978.35萬元,與2016年相比,凈利潤大增95.51%。其中上半年貢獻凈利潤935.69萬元,占比高達95.64%,相比之下,下半年業績較差,42.66萬元的凈利潤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8年業績將會如何發展,目前仍是未知數。而就在年報出爐的兩個多月以前,浙商基金收到了監管層的處罰,這或將會影響其2018年的經營。
證監會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浙商基金作為“浙商聚潮新思維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管理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信息管理及保密等內控制度未得到有效執行;二是未審慎辦理基金申購贖回業務。
浙江證監局指出,上述行為違反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4號)第十五條等有關規定。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84號)第七十五條、《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4號)第五十六條第三項的規定,決定對浙商基金采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整改期限為3個月,整改期間暫停受理及審核該公司公募基金產品注冊申請。
同時,浙江證監局認為,李志惠作為時任公司總經理、沈陽作為時任公司分管市場銷售業務的副總經理,對公司存在的上述違規行為負有重要管理責任,袁金枝作為銷售人員,負有直接責任。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84號)第七十五條、《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4號)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對上述三人分別采取監管談話行政監管措施。
浙商基金此次遭罰與浙商聚潮新思維的申購贖回相關。標點財經研究員了解到,浙商基金所違反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4號)第十五條,規定“基金管理人在辦理基金份額申購、贖回業務時,應當遵循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發生申購、贖回損害持有人利益的情形時,應當及時暫停申購、贖回業務”。數據顯示,浙商聚潮新思維的份額由2016年末的8.95億份逐步減至2017年末的2.19億份,其中2017年第四季度大幅縮減了近48%。
成立7年僅15只產品
浙商基金新產品的發行陷入3個月的“真空”期,不利于該公司產品規模的擴張。而在2017年,浙商基金也僅成立了兩只新基金,截至2017年底基金數量只有16只。2018年2月,浙商聚潮策略遭遇清盤,浙商基金公募產品數量縮減至15只,包括6只權益類基金、7只債券型基金以及兩只貨幣型基金。
截至2017年末,上述基金中規模不足10億元的有10只,其中浙商惠盈純債、浙商聚潮靈活配置更是在億元以下;而超過百億元的只有1只,浙商日添金A、B份額合計規模為239.26億元。
實際上,自2011年5月成立首只基金產品—浙商聚潮產業成長,至涉足貨基之前,浙商基金的公募規模一直很小,多數時候徘徊在10億元以下:2011-2014年期間,各年末公募規模分別為7.62億元、12.59億元、6.25億元、5.21億元。
2015年3月,中國基金業元老之一的肖風重返公募,空降浙商基金出任董事長。同年,浙商基金開始在貨基上布局,成立了浙商日添利,同時在混合型基金上發力,年末公募規模隨即大增9倍至52.1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曾一手籌建博時基金的肖風于2011年起已擔任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主要負責萬向系在金融板塊的布局和實際操盤。而此次“復出”,在外界看來更標志著魯冠球家族對于浙商基金的高度重視。而隨著肖氏執掌浙商基金,擁有強烈博時印記的該基金原副總裁李志惠也追隨“老長官”足跡接棒成為總經理,直至去年10月27日離職。
通過在債券型基金上加大力量,浙商基金在2016年再次實現了快速發展。2016年全年,浙商基金產品數量增加了7只,其中5只為債基;公募規模同比增長119.93%至114.64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由2015年末的2.58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62.98億元,占了總規模的55%。
至2017年末,在貨基浙商日添金的加持下,浙商基金公募規模進一步擴張至366.54億元,同比增長219.73%,在122家基金管理機構中排名第58位。其中貨基規模達到241.27億元,占比接近66%,非貨基規模排名第66位。
成立多年來,浙商基金在權益類基金上一直未有太大建樹。2017年末該公司旗下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堪堪邁過21億元關口。
權益類基金年內平均跌3.35%
體量較為“瘦弱”的浙商基金,產品業績亦不盡如人意。2018年以來,其旗下產品的表現并不太理想。
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截至3月28日,浙商基金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3.35%,除浙商穩健外全部負收益。其中,分級基金浙商進取收益率為-7.78%,在242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163位,浙商滬深300收益率為-4.54%,排名為276/518。靈活配置型產品浙商聚潮靈活配置、浙商大數據智選消費的收益率分別為-4.33%、-3.7%,在1777只同類產品中分別排第1361位和第1274位,均排在同類后1/3的位置。凈值下跌的還有3只偏股型基金,分別為浙商聚潮新思維、浙商聚潮產業成長、浙商全景消費,收益率分別為-3.34%、-2.48%、-1.71%。
在浙商基金的貨基中,浙商日添利A、浙商日添金A、浙商日添利B今年以來收益率均排在同類產品中的后1/3,排名分別為663/776、538/776、535/776。
相比較而言,其債基表現稍好,7只債基中只有兩只排名位于同類后1/2。其中浙商惠豐定期開放年內收益率為1.19%,排名為828/1047;浙商惠利純債收益率為1.33%,排名為725/1047。
看來,作為公募老將的肖風,在押注區塊鏈外還得在其賴以成名的主業上多花費些功夫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