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10:2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相比于以往國企改革中的“國退民進”,一種模式相反的“國進民退”改革正頻繁在A股出現。
7月29日晚間,美錦能源(4.890, -0.54, -9.94%)(000723.SZ)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美錦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美錦集團”)已與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棗礦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意向書》,后者擬作為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美錦集團,并可能因此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山東省國資委。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棗礦集團此舉是山東國資改革的又一新舉措,通過獲取美錦集團的煤炭、焦化以及相關產業鏈資產,將做大做強自有業務,也將通過美錦能源這一上市平臺,有利于優質資產的證券化。
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初以來,A股頻繁上演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戲碼。Wind資訊數據顯示,類似美錦能源故事情節的案例已先后出現12起,這也被認為是地方國資改革的2.0版本。
美錦能源或易主
根據美錦能源7月29日晚間的公告顯示,棗礦集團與美錦集團的合作將分兩步走。
其中,美錦集團在保留現有主體及股權結構的前提下,通過派生分立的方式,或新設公司的方式,將其境內煤炭、焦化相關資產及上市公司控制權保留在現有主體,將其他資產(如地產、鋼鐵資產、境外資產及其他資產)剝離。
剝離完成后,棗礦集團擬通過對美錦集團實施增資及受讓現有股東持有的部分股權相結合的方式,對美錦集團實施戰略入股,并在觸及相關規定時將履行對美錦能源的全面要約收購義務。
對于此次美錦集團與棗礦集團的合作,自身業績原因也許并非主要背景。
財務數據顯示,美錦能源在2015年出現3.64億元的虧損后,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盈利6.8億元和10.65億元,今年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有望高達5.3億元-6.3億元,較上一年度同期增長5.60%-25.52%。
7月30日,一位接近美錦集團人士對此表示,與棗礦集團的合作,一方面源于雙方此前良好的業務往來基礎,另一方面則在于對棗礦集團背后所代表的山東能源集團、山東國資委等方的認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美錦集團與棗礦集團早有合作。早在2013年時,美錦集團即到訪過棗礦集團,雙方表達出業務合作意向。
至2018年,雙方更是頻繁會面多達四次,而在最新7月12日的會面中,棗礦集團方面更是透露了希望與美錦集團“形成協同效應、打造強強聯合發展平臺,在資本運作、資源獲取等方面強化合作”的意向。美錦集團對此給出的回應,則是希望與棗礦集團“尋求更深層次合作”。
最終這一“深層次合作”被敲定為棗礦集團的戰略投資入股。對此,美錦集團方面則解釋,雙方合作屬于強強聯合,合作范圍或將涉及美錦集團旗下煤炭、焦化相關資產及上市公司美錦能源,將有助于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贏、共同發展的目標。
同時,美錦能源方面稱,若未來公司控股股東和實控人發生變動,則業務、財務、人員等方面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
地方國改2.0
在美錦集團與棗礦集團的此次合作中,美錦能源在有關公告特意提及了“深化國企改革, 2018年是地方國企將迎來混改全面提速之年”這一大背景。
資料顯示,美錦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焦化企業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焦炭生產銷售企業,具有形成了“煤-焦-氣-化”和“矸石-熱電-冶金-建材”兩大產業鏈。同時,棗礦集團為山東能源集團旗下公司,山東能源集團則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省屬國企。
“雙方合作除了業務上的強強聯合外,對棗礦集團而言,更關鍵的一點是在國改背景下,如何利用資本市場完成旗下優質業務的資產證券化。如果棗礦集團最終入主美錦能源,后期存在的一系列資本運作也是可以預期的。”7月30日一位不愿具名的焦化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類似棗礦集團通過戰略入股或者股權轉讓,乃至投票權委托等方式,成功入主A股上市公司的案例已頻繁出現。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最新的美錦能源在內,已先后出現了13起類似的情況。
從濟南國資入局*ST天業(2.180, 0.01, 0.46%)(600807.SH),到北京海淀國資“1元入主”金一文化(8.380, 0.16, 1.95%)(002721.SZ),再到江西國資接手國旅聯合(4.820, -0.01, -0.21%)(600358.SH),在上市公司控制權易主的背后,多有地方國資的身影閃現。
梳理發現,不同于美錦能源的案例,在過往12起地方國資邁步A股的情況中,涉及上市公司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相似,即多數存在市值偏小(低于50億元)、主營業務不佳、股權質押率較高乃至債務壓力大的特點。
以*ST天業為例。對于濟南國資的入局,公司相關負責人就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經營層面問題不大,但由于去年年報遭“非標”,且存在巨額保理及借款資金去向不明,面臨著高額的債務壓力,地方國資的進入則將幫助公司有效化解風險。
7月30日,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此表示,不同于過去國企退出讓出上市公司“殼資源”,目前國企改革的一個方向,是地方國資通過“攘殼”來完成業務的轉型升級和證券化。
“過去國企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舊產能,所以會放棄傳統產業的一些上市公司平臺;現在是國企在加快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更新換代,一方面利用資本市場加速投入到高新技術領域和向產業鏈中高端發展,另一方面也因為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使地方國資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完成企業集團化,加快資產的增長。”李錦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