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1 11:1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張巨峰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所謂“保險+期貨”,全稱是“價格保險+場外期權+場內期貨”。其主要參與主體包括保險公司、普通農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期貨公司、政府部門等。
不久前,在翼城縣政府、人保財險、新湖期貨推動下,一個采取了“保險+期貨”模式的金融支農項目正式實施。翼城縣果農史冠軍被納入保障范圍后,開心地說:“往年蘋果豐收后最怕賣不出好價錢,現在市場價格下跌,有保險公司來補償,咱果農可是吃下了定心丸。”
2016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開辦“保險+期貨”試點作出部署。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在此背景下,“保險+期貨”落地多個農作物領域,在幫助農民抵御市場風險中大展身手。
“保險+期貨”究竟怎樣運作的?效果如何?3月底,記者就此作了采訪。
果價不達預期 保險來賠付
史冠軍家有7畝蘋果樹。他告訴記者,前幾年行情不好,每年收入不到4萬元。這次翼城縣開展蘋果“保險+期貨”試點,他聽說后立即作了投保。人保財險臨汾市分公司負責人透露,包括史冠軍在內,翼城縣首批為546戶貧困戶的2萬噸蘋果提供了總額2.1億元的價格風險保障。
自2007年以來,以人保財險為主推廣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防范對象主要是自然風險,如暴雨、風、雹、凍、旱等災害。“保險+期貨”,則瞄準了農業的市場價格風險。以翼城縣為例,2015年以來,該縣蘋果年總產量達18萬噸以上,總價值5.5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2700元左右。近年來,受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蘋果產量不穩定,價格波動較大,果農渴望得到更全面的風險保障。可以說,蘋果“保險+期貨”項目實施適逢其時。
人保財險山西分公司總經理翟因華介紹,“保險+期貨”是一種創新業務,它將保險經濟補償功能和期貨風險對沖機制組合起來,保障果農穩定增收。拿翼城縣實施的項目來說,各方為每噸蘋果約定一個目標價格。在保險期間內,如果蘋果期貨平均價格低于約定價格,保險公司將按照價格下跌的差額補償農戶,保障農戶利益不受損失。為了減輕農戶負擔,各方對1050萬元保費作了分解,分別由翼城縣政府補貼350萬元、新湖期貨專項補貼600萬元、農戶自繳100萬元。農戶保費算下來僅50元/畝。
記者了解到,“保險+期貨”業務并不僅限于翼城縣。近年來,人保財險已在臨汾、太原、忻州的11個縣先后開辦了玉米、蘋果“保險+期貨”業務。在臨汾大寧縣,去年10月23日,全縣350戶貧困戶為3000噸蘋果投保了價格保險,總保險金額3933.6萬元。今年1月份,鄭商所蘋果期貨平均收盤結算價格為11485.73元/噸,低于13112元/噸的目標價格。觸發條件后,保險公司迅速啟動理賠,賠付100.9萬元。該縣果農白建云獲賠3000余元,他告訴記者,“保險+期貨,讓我更有脫貧信心了!”
對接“三農” 打通最后一公里
所謂“保險+期貨”,全稱是“價格保險+場外期權+場內期貨”。其主要參與主體包括保險公司、普通農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期貨公司、政府部門等。比如,大寧縣試點蘋果“保險+期貨”業務,就是由大寧縣政府組織轄區果農,向人保財險統一投保,將蘋果價格下跌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之后,人保財險與新湖期貨公司簽訂場外期權協議,買入看跌期權,將賠付風險轉移給期貨市場;期貨公司再利用期貨市場操作,靠眾多的交易投資者分散風險,進行風險對沖。這樣,一旦蘋果期貨價格跌破約定的目標價格,保險公司就可將來自期貨市場的收益賠償給農戶,形成一個“閉環”。
如果在保險期內蘋果價格上漲,會是什么情況呢?對農戶來說,相當于通過反向操作鎖定了較合理的價格,雖然付出一小部分保費,但現貨價格足以確保收益,起到了套期保值的作用。
人保財險臨汾市分公司丁魯明說,“保險+期貨”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價格保險,從保險風險管理角度講,實質是一種再保險。
那么,為什么農戶不直接運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呢?
這是因為,進入期貨市場是有條件的。比如,擁有玉米3萬-8萬噸、蘋果10噸,才能在期貨市場做交易。作為散戶,一般農戶沒有這樣大的產量。其次,農民的知識結構、資金水平、信息獲取,客觀上都難以滿足操作期貨的專業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業與期貨行業發現了合作的契合點。保險,在農村地區有老百姓的信任和覆蓋率優勢;而期貨具備市場化的價格發現和風險對沖機制。二者合作,保險公司可通過期貨市場分散風險、提高承保能力;期貨公司則打通了對接“三農”的“最后一公里”。而對農戶來說,通過“保險+期貨”業務,他們不需要了解復雜的期貨市場,不需要親自交易,只要向保險公司買入保險,就可以規避市場風險。
護航生產銷售 風險管理更全面
2017年12月22日,全球首個鮮果期貨品種——蘋果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我省被納入蘋果期貨交割區域,這為“保險+期貨”業務惠及山西果農創造了條件。
業內人士表示,蘋果是天然的“扶貧”果,其主產區與我國重點扶貧區域高度重合,是當地農戶重要收入來源。因此,保險公司以期貨市場為橋梁,開展“保險+期貨”業務,對于有效轉移生產經營風險、保障農戶收益穩定、推進蘋果主產區精準扶貧具有重要作用。
翟因華認為,“保險+期貨”有利于穩固產業鏈條。通過對核心種植區域的價格保障,配合國家補貼政策,可最大程度解決市場價格波動給農戶帶來的損失,保護農戶生產積極性,從而實現農產品穩定供給。
同時,保險公司從提供傳統保險產品到構建“保險+期貨”風險管理體系,有利于真正解決農戶生產和產業發展的痛點。他說,在自然風險保障的基礎上,保險公司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疊加了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保障,實際上構建起覆蓋生產、銷售的風險管理體系。保險和期貨這兩種風險管理工具優勢互補,必將提高國家資金在保障農民種植收益上的使用效率,提高國家補貼的轉化率。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期貨”只能針對玉米、雞蛋、棉花、蘋果等上市期貨品種開展。因為沒有對應的期貨品種,期貨市場就無法幫助保險公司分散市場風險。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場內期權欠缺,場內交易品種不足,部分農產品價格風險仍無法通過場內期權交易實現風險對沖。丁魯明認為,要想使“保險+期貨”為更多農產品、更多農戶提供保障,有待于期貨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此外,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創新機制,“保險+期貨”還需要更多地方政府深度參與。
山西銀保監局負責人表示,“保險+期貨”在我省仍處在起步階段。接下來,要進一步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的聯動機制,鼓勵引導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進來,深度合作,為農戶、涉農企業、農村合作社等提供價格管理與風險管理服務,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