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03:36 | 來源:新華網(wǎng)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1958年,何占豪與同學丁芷諾合作將《二泉映月》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小梁祝”——弦樂四重奏《梁祝》。
“到了浙江杭州,我就很高興,因為回到了‘娘家’。”9日至11日,“今夕何夕——何占豪師生作品音樂會”在杭州舉行,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攜多位弟子為家鄉(xiāng)觀眾演繹了師生音樂的美好傳承。這也是浙江省慶祝《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問世60周年的專場活動。
“為什么會寫《梁祝》?這大概是60年來別人問我以及我自己問自己最多的問題。”提到何占豪的作品,聽眾最熟悉的莫過于他與陳鋼合作的《梁祝》。在浙江圖書館11日下午舉行的“文瀾講壇”上,何占豪感慨地說:“是農(nóng)民教我寫的《梁祝》,是農(nóng)民的子女寫的。”
何占豪回顧說,在《梁祝》協(xié)奏曲問世之前,他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同學們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已經(jīng)開始了西洋樂器民族化的探索。之前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下鄉(xiāng),演奏的西洋音樂都引不起農(nóng)民的興趣。“這不是農(nóng)民見識少,水平低,而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當時我們的支部書記劉品老師就告訴我們,小提琴要為人民服務,必須民族化。”
1958年,何占豪與同學丁芷諾合作將《二泉映月》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后來又創(chuàng)作了“小梁祝”——弦樂四重奏《梁祝》。而之所以能夠?qū)⒍驮絼∫魳犯木帪樾√崆贅非猿?ldquo;小提琴水平全班倒數(shù)第三”的何占豪表示,這是因為自己之前在浙江越劇團擔任演奏員時得到的幫助。
“當時蘇聯(lián)東歐的樂團都訪問過杭州,比如蘇聯(lián)的紅旗歌舞團、波蘭的瑪佐夫舍樂團,浙江越劇團樂隊的年輕人和他們演出時都很慚愧,想把民族音樂搞上去。”何占豪回憶說
在音樂會前的發(fā)布會上,何占豪回憶說,自己17歲才見到小提琴,18歲時才學小提琴,第一把小提琴還是向《采茶舞曲》的作者、著名音樂家周大風借的。但是當時,年輕人都相信“白紙上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因此干勁很足。“后來的《梁祝》,源頭大都在越劇里,比如它的主題來自越劇尹派的唱腔,‘樓臺會’的旋律就來自《白蛇傳》。”
“當時我們用小提琴演奏越劇,劇團里也有不少人反對,不過著名的琴師賀仁忠支持我,用《二泉映月》教我。后來,我們在上海音樂學院搞創(chuàng)作,也有不同意見,但是劉品老師不停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也做陳鋼的思想工作,丁善德院長還幫我們把陳鋼調(diào)來創(chuàng)作。《梁祝》的弓法指法,是趙志華等老師編寫的……”何占豪歷數(shù)了一位位老師和同學,感慨萬千,“《梁祝》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為了克服我的畏難情緒,劉品老師和我談到深夜,后來我都睡著了。”年逾八旬的何占豪已是桃李滿天下。“對一切有才華的青年后輩都不能妒忌,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他們超過自己,比自己好。這樣才能不斷地有好作品。民族的藝術(shù)要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才能為全人類所共有。”
《電鰻快報》
熱門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 京ICP備17002173號-2 電鰻快報2013-2020 www.www.cqjiade.com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