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0 03:26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作者:童璐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IPO審核發行中對媒體報道的問詢和核查情況也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沒有對外公開披露。在發審會前,證監會明確要求相關保薦機構應持續關注媒體報道情況,并主動就媒體報道對信息披露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提出的質疑進行核查。
承載推動資本市場基礎建設使命的科創板更進一步:將媒體質疑及相關具體處理搬上臺前,讓審核過程更為透明。
5月26日,中國最大的硅晶圓廠上海硅產業集團披露一次問詢函,要求披露是否存在有關公司環保的媒體報道,并請保薦機構自查與發行人本次公開發行相關的媒體質疑情況并發表明確意見。稍早以前,鉑力特、優刻得、華興源創等多家企業也回復了上交所問詢函中關于媒體質疑的內容。
實際上,IPO審核發行中對媒體報道的問詢和核查情況也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沒有對外公開披露。在發審會前,證監會明確要求相關保薦機構應持續關注媒體報道情況,并主動就媒體報道對信息披露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提出的質疑進行核查。若經初步核查無法澄清媒體質疑等事項,會中止發行。
媒體質疑一直是市場督促IPO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協助監管層嚴把資本市場入門關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也確實出現過因為媒體質疑而在上會審核、詢價發行等IPO環節中突然“叫停”的情況。
綜觀多家科創板公司對“媒體質疑”問題的回答,多數是復述了部分媒體報道內容,但表示主要是對已披露招股說明書中“風險因素”等內容的摘錄。從各家發行人自查的情況看,分紅情況、控股權穩定、業績波動、是否關聯交易、研發費用及部分財務數據勾稽關系等,是媒體集中質疑的問題。
但對于財務數據的質疑,公司普遍對財務質疑做出了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比如在回答某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與存貨勾稽關系的核查媒體在測算相關項目時,華興源創表示沒有考慮發行人研發費用、制造費用中耗用原材料的影響,因此媒體測算值存在較大差異。
在上市條件高度包容的同時強調“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科創板審核全程公開透明的特點在交易所和擬上市企業的問答互動中不斷顯現。另一個好處是,這也給了平常在IPO前多屬于“靜默期”的公司一個正式的澄清機會。
比如首家以“同股不同權”申報,募資47.48億元的優刻得,公司就表示,媒體對2016年至2018年發行人主營業務綜合毛利率、IDC服務毛利率及云計算服務毛利率下降的報道情況“不屬實”,報告期內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9.07%、36.47%和39.48%,呈上升趨勢。招股書中未披露IDC服務毛利率及云計算服務毛利率。對媒體報道中稱“三年內調整三次主業產品的情形”,杰普特則回應“不存在”。
還有一些本來可能不屬于披露范圍,但卻備受媒體關注的事件,也因為問詢獲得了相對準確、負責的回應。從事量子通信的“網紅”科技公司科大國盾,2017年公司董事長彭承志此前個人實名在微博上舉報原九州量子董事長威脅其和團隊人身安全,九州量子因此向法院提起訴訟彭承志稱其微博侵犯“名譽權”。在核查媒體質疑中,科大國盾表示目前九州量子方面已主動申請撤訴。這些和個人相關,不涉及刑事訴訟、重大訴訟或仲裁事項的事項,原本是難以主動開口、特地澄清的話題。
也有公司在回答媒體質疑時語焉不詳,或直接承認媒體指出的錯誤。主營金屬3D打印業務的鉑力特在融資額上“鬧烏龍”,實際7億元的融資規模,卻在申報系統中填成了“70000億元”,又在招股書中寫成了70000元,后保薦機構核查并修正了相關披露。
從上述方面看,科創板的問詢專業而細致,媒體的質疑簡單接地氣。在科創板審核中把這核查媒體報道的環節前置并公開化,要求申報企業就媒體報道做出公開回應,不僅充分傾聽市場關切,更是在加強信息披露的前提下“問出一個好公司”,真正做到把企業的價值交給投資者和市場來判斷。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