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09:35 | 來源:中國基金報 | 作者:俠名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公募行業龍頭易方達基金接棒,將旗下易方達中證500ETF、易方達MSCI中國A股ETF及其聯接基金、易方達滬深300等ETF的費率調整為0.2%。
開放式交易型指數基金(ETF)規模在去年獲得逆市增長,市場需求快速擴張,ETF產品已經成為公募產品布局的“必爭之地”。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競爭力、滿足投資者降費需求,平安基金、易方達基金先后將旗下部分ETF產品費率從0.6%降至0.2%,低費率ETF也引發市場的激烈討論,部分公募人士表示將可能采取“跟隨策略”,被迫迎戰。
ETF降費牽動行業神經
部分公募被迫迎戰
平安基金致力于發展指數基金,今年3月15日成立的平安創業板ETF費率設定為0.2%(0.15%管理費率+0.05%托管費率),打破了通常0.6%(0.5%管理費率+0.1%托管費率)的費率結構。隨后,公募行業龍頭易方達基金接棒,將旗下易方達中證500ETF、易方達MSCI中國A股ETF及其聯接基金、易方達滬深300等ETF的費率調整為0.2%。
平安基金、易方達基金的降費舉措引發行業激烈討論,是否跟進困擾著基金行業。
招商基金全球量化部相關人士預計,指數基金費率下調是大趨勢,如果降費的大環境確實存在,那么同類指數的ETF可能會跟隨降費。據其分析,首先,隨著資產新規落地實施,分級基金無法存續,ETF成為同類被動型產品中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第二,去年股市下行,ETF規模不降反增對行業形成刺激;三是減持新規的實施,限制了上市公司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的減持,使用股份換購ETF份額的操作模式成為一種趨勢,上述因素令ETF布局更有價值,因此各基金公司紛紛發起布局ETF,ETF產品開始密集出現。
廣發中證500指數基金經理劉杰也認為,從短期來看,費率會是各家基金公司新發基金時重要的考慮因素,特別是新發市場上已有的寬基ETF.2018年是指數基金大發展的一年,特別是ETF規模逆市顯著增加,引起各家基金公司重視,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對指數基金的認可,特別是ETF。“降費的目的很明顯,在ETF受到市場矚目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希望通過降費,搶占足夠多的市場份額。”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單純降費對行業影響有限,國內指基降費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國泰基金認為,指數降費的“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很多基金公司布局ETF業務,降低費率成為一種競爭策略,或許會逐漸成為行業趨勢。雖然指數降費符合投資人的利益,不過目前國內市場不如海外成熟,國內指數產品費率的下調需要一個過程,具體還要結合各家公司的實際情況,不會一蹴而就。
某大型公募基金經理也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不會跟隨降費,據該基金經理透露,目前部分華南基金公司ETF資金多數屬于集團內部資金,針對內部資金調低管理費率可以理解;另一方面,有些ETF降費部分屬于公司的迷你產品,小規模的基金并不能帶來很多管理費收入,通過降低費率努力擴大規模比基金清盤更具性價比。
短期不會影響ETF市場格局
長期或形成ETF寡頭
降費作為符合投資者利益的大趨勢和產品競爭策略,對ETF市場格局將產生哪些影響呢?上述大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目前少數公司、少數產品的降費對ETF市場格局影響有限。投資者選擇ETF投資有多重考慮和標準,費率并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
雖然短期影響有限,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龍頭ETF采取“跟隨策略”,未來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有可能引發ETF寡頭時代的到來。
據劉杰觀察,目前降費的基金公司還比較少,降費產品也不多,還尚未出現大面積下調費用。從目前看,降費行為尚未明顯影響龍頭ETF的規模,若降費品種的規模上升到一定程度,龍頭ETF也不得不跟隨,基金公司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招商基金全球量化部相關人士指出,當前ETF(尤其是主流寬基ETF)的“馬太效應”較為明顯,主要規模和市場效應聚集在華夏等幾個先發優勢突出的大公司,后發的相同標的ETF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采取了降費方式。而使用降費的方式,很可能推進各標的指數的ETF寡頭壟斷時代的到來。
然而,考慮到目前公募布局ETF產品的成本,不少業內人士認為ETF降費應該適可而止,避免產生“價格戰”。
招商基金全球量化部相關人士表示,低費率競爭并非是良性的,海外ETF低費率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基金管理公司除管理費收入外,還有其他收入來源,與中國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業態存在差異。
該人士稱,“降費從短期來看,投資者是受益的,但長期看,國內成立運營ETF成本較高,上市后還需要花費較大成本尋找做市商提供流動性,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影響基金公司對ETF持續投入的能力,更不利于ETF領域的長期發展。”
上述大型公募基金經理也稱,國內ETF費用已經處于比較低的位置,即便降低10個BP難度也不小,而且監管層并不希望ETF市場開展價格戰等惡性競爭,大幅降費將讓全行業多數處于虧損經營的狀況,目前國內不具備全部ETF產品“一降到底”的條件,這一現象應該無法形成趨勢。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