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 09:14 | 來源:劉琪 | 作者:證券日報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前階段,從發展水平、民生需求和國家戰略來看,保險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等重要機遇期,同時也為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本報記者 劉琪
6月20日,在第219場銀行業保險業例行發布會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邢煒表示,目前我國保險業保持了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三穩三好”。
“當前階段,從發展水平、民生需求和國家戰略來看,保險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等重要機遇期,同時也為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邢煒指出,未來我國保險業將繼續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保險工作的指示精神,埋頭苦干做好自己的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停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松懈,落實擴大開放新舉措不動搖。
“三穩三好”提升服務能力
據邢煒介紹,目前我國保險業總體上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可以用“三穩三好”來概括:
一“穩”是行業增長穩。2018年,我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3.8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8.3萬億元,實現了平穩增長,繼續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今年1月份-4月份,我國保險原保費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14.92%,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89%,實現了良好開局。
二“穩”風險防范穩。在償付能力方面,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去年底),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1%。今年一季度,這兩項指標分別是245.3%和233.4%,分別上升了3.3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在風險綜合評級方面,2018年被評為A類保險公司104家(占大部分),B類69家,C類、D類各2家,就是說保險業抵御風險的基礎不斷夯實。
三“穩”是外資預期穩。在監管部門的不斷開放政策下,2018年11月份,首家外資控股保險公司獲批籌建,到今年3月份,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獲準籌建。今年1月份-4月份,外資險企原保費收入市場占有率達到6.8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8個百分點。這說明外資認可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持續看好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前景。
一“好”是保險改革創新不斷推進。保險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不斷增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調整機構體系、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保險產品,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客戶體驗。當前,我國保險業在很多保險科技的應用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二“好”是保險保障功能不斷增強。保險業堅持回歸保障本源,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能力。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共計6897萬億元,同比增長66.2%,同時我們的價格、費率在下降。其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同比增長34.7%,在全國衛生總費用中占比首次突破3%;大病保險覆蓋居民已突破10億人,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平均提升14%,試點以來累計賠付超過1900萬人次;農業保險為近2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4.2%。
三“好”是保險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保險行業不管是在承保還是理賠方面,由于我們這些年保險機構在組織能力上的增強,以及科技的運用、保險上下游產業鏈的貫通,使得我們保險的服務在很多環節都有明顯的提升。另外,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所以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貢獻明顯。大力服務實體經濟。截至2018年末,保險資金通過各類資管產品,支持“一帶一路”投資達9612億元;服務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投資分別達4248億元和1717億元;支持清潔能源、資源節約與污染防治等綠色產業達6942億元;支持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2018年保險業在股票和基金方面共投資近2萬億元,占比接近12%。
邢煒表示,保險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規模大、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大力服務實體經濟。
保險業政策密集出臺
亂象整治取得成效
邢煒指出,近期以來,監管部門針對保險業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通過嚴監管整治市場亂象,防范化解風險;一方面通過政策推動,加快保險業對外開放步伐,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保險業認真貫徹落實監管部門的政策要求,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車險市場高手續費、捆綁銷售等問題,保險公司中介渠道業務管控不到位,合規建設薄弱等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是在機構設立、產品開發、從業人員管理等方面更加規范;
三是稅優健康險政策、稅延養老保險試點等舉措,推動行業不斷提高大病保險保障水平,積極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一系列監管政策推動保險資金進一步發揮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優勢,也包括通過全業類投資,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五是在對外開放方面,一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投資和保險機構,促進中國市場保險機構提高經營效率,豐富金融供給。
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邢煒表示,作為保險行業協會,在監管部門的指導和會員單位的支持下,圍繞深化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行業發展質量等方面重點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自律平臺的作用,統一行業思想,簽署自律公約,另外在車險行業簽訂全國車險自律公約,也包括配合商業車險改革,制定了機動車商業條款保險示范條款,開展新型條款研究,建立創新條款評估機制,形成多元化產品供給體系。
二是加快制定和發布農業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等領域示范條款和純風險費率,提升非車險領域的標準化程度。深化財產保險公司備案產品自主注冊改革,依托產品自主注冊平臺發揮產品自律和研究的功能,引導行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另外,協會一直以來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研究,完善重大理賠案例庫,推動建立行業應對重大災害風險事故處理應急機制。
三是壽險養老險領域。組織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研究,開展人身保險產品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和保險產品通俗化、簡單化、標準化研究。進一步明確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范圍界定,研究開展養老金管理業務的數據收集管理。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產品政策,配合銀保監會及相關部委推出配套政策。
四是意外健康險領域。積極推進重大疾病定義修訂工作,今年6月份完成重疾核心病種的定義修訂,年內對其他相關病種進行規范并適時發布,探索建立疾病定義管理長效機制;開展稅優健康險調研,聽取主要公司意見,將行業訴求及時反饋監管部門,推動政策完善;配合監管改革,開展意外險消費者需求調研。
“下一步,我們還將發布若干行業的團體標準,開展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圍繞行業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做好人才發展和教育培訓工作”,邢煒強調,保險業接下來將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邢煒談道,我國的保險業盡管改革開放后保持了一個長足發展,保費規模達到全球第二,但是從保險深度和密度方面來看,還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保險的風險保障能力還相對不足,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也說明保險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過程當中,必然對醫療、健康、養老的需求不斷提升,保險在民生保障領域的作用肯定會日益顯現。
“我國保險業將繼續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保險工作的指示精神,埋頭苦干做好自己的事。”邢煒表示,一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停步,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松懈,三是落實擴大開放新舉措不動搖,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抓住重點領域領悟和薄弱環節,不斷優化市場結構、產品結構,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風險預警、整治市場亂象、提升合規意識、完善制度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扎實推進監管部門開放舉措的落地實施,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增強我國保險業的國際競爭力。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