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11:09 | 來源:阿爾法工場 | 作者:丁真軍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作者為阿爾法工場研究員導語:以中國地產頭部公司的視角審視產業嬗變,啟示良多。7月22日,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正式出爐,加上港澳臺,中國上榜企業129家,史無前例超過美國。?排名提升最快的TOP20中,有11...
作者為阿爾法工場研究員
導語:以中國地產頭部公司的視角審視產業嬗變,啟示良多。
7月22日,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正式出爐,加上港澳臺,中國上榜企業129家,史無前例超過美國。
?
排名提升最快的TOP20中,有11家中國公司,包括碧桂園、阿里巴巴、陽光龍凈集團、騰訊、蘇寧、中國恒大、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廈門建發、兗礦集團、萬科以及保利集團等。
?
2019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提升最快企業top20,點擊可看大圖。
?
其中不難看出,最“搶鏡”的行業板塊仍是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地產行業。碧桂園(HK:02007)、中國恒大(HK:03333)、萬科(SZ:000002)及保利集團(SH:600048)四家行業龍頭,聯袂構成中國地產“火箭軍團”。
?
實際上,過去兩年,政策推手之下,中國房地產業告別黃金年代已再無爭議。存量競爭階段,造就的中國地產公司強弱急劇分化現象,最終亦側面呈現在了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之中。
?
從世界500強中國地產“火箭軍團”視角出發,解讀這一現象,啟示良多。?
01?逆勢躥升背后的“馬太效應”
?
作為世界500強中“最快”的公司,過去3年間,碧桂園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累計躍升了290名——從2017年的第467位,到2019年的第177位。
?
碧桂園的火速躥升,對應的并非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整體繁榮,而是較為顯著的兩級分化現象。
?
先來看2018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額排行榜TOP200的前20名(見下圖):位居榜首的碧桂園銷售額達到7286億,而第11至20名的銷售額水平則在1761億至1303億區間內。
?
?
再看這一榜單的后20名(見下圖),銷售額規模則只在50億至65億區間以里,它們與行業龍頭的差距是140倍。
?
?
還看2016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額排行榜TOP200,恒大、萬科與碧桂園分別以3731億、3622億以及3090億位居前三,是第198至200名順發恒業等51億左右的60-70倍(見下圖)。
?
?
兩年之間,僅TOP200的中國地產公司,頭尾差距已然從70倍擴大到140倍——且尾部公司的市場份額基本停滯不前,遑論全國數以萬計的中小規模地產公司間的“冷暖行情”。
?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這半年多以來,全國共有271家房地產企業宣告破產清算,基本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房企。
?
可見, 2019年的當下,中國地產業“馬太效應”已極為顯著。中國地產“火箭軍團”在世界500強榜單中的排名上升,正是建立在中國地產行業加速洗牌、急劇整合的現實基礎之上。
?
02?三大啟示
?
“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這一現象,固然是由宏觀經濟及地產政策等外部原因所主導;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內因角度剖析——謹以行業龍頭碧桂園為例,仍有諸多啟示。
?
【1】地產企業如何打破負債驅動增長的魔咒?
?
一直以來,外界認為房地產行業的關鍵成功要素就一個,即資金驅動。那么,資金又是來自哪里呢?
?
當然是借的,房地產公司收入前置,項目篩選、拿土地、建房子都需要錢;利潤后置,一兩年以后房子造好賣出去了,才能回籠資金。開發商發展的越快,項目上的越多,就越缺錢,所以這個行業是靠負債驅動的。
?
高負債驅動高增長的老路,一到行業調控之時就會有房地產公司挺不住,怕走多年前順馳老路的萬科,早早喊出“白銀時代”,2018年又喊出“活下去”。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悖論是降低負債會顯而易見的降低增長速度。
?
既要穩健又要高增長似乎不可能?魚和熊掌似乎不可兼得?
?
但對碧桂園來說,卻最終用經營得出的財務結果(低負債高增長)證實,以上魔咒是可以打破的。
?
來看看2018年房地產公司top3的銷售金額增長率:碧桂園31.25%,萬科14.54%,恒大10.1%。與此同時,碧桂園凈負債率從56.9%下降到49.6%;而克爾瑞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末,170家房企加權凈負債率上升為92.56%。
?
能做到低負債高增長,主要是對于時機的把握和經營杠桿決定的。
?
判斷時機方面:碧桂園2015年-2017年大力擴張把握行業上行期機遇的同時,逐步加大對一二線城市的布局,項目的深度和廣度支撐了這兩年及今后(看好大灣區爆發)的增長。
?
經營杠桿方面:碧桂園開發模式逐步從大盤轉變為小盤(新增項目平均16萬m2),四級管控制度給予的自由度讓區域戰斗力更強,產業鏈整合和標準化運營等舉措,保證了其能夠快速周轉,將資金影響最小化。
?
【2】地產這一傳統行業還需不需要高密度人才?
?
頂層看準方向,還需要執行層把項目做好。體現一個組織能力的地方,就是其整體的素質。
?
碧桂園2018年年報里,有這么一段話:“世界會給最有競爭力的公司開綠燈,碧桂園財務穩健,包括1,300多名博士在內的管理層專業高效,經營模式經歷考驗…”
?
1300多名博士,無論是在地產行業內,還是整個中國實體產業內都是不多見的。為什么要在一個傳統行業里聚焦這么多的高端人才?
?
答案顯而易見:房地產行業增長放緩必然要尋求新的增長點,而多元化——涉及商業地產、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往往代表了商業范式的轉變。
?
擁抱新范式離不開高密度的新一代產業人才,像碧桂園、萬科這樣的龍頭房企,最近數年以來,無論是高層年輕化、職業經理人選用體系的優化、博士團隊的擴大以及校招人才培訓體系的進一步升級,昭示的正是整個行業創新求變的新風向。
?
這種吸納人才的理念,近似于VC(風險投資)投資理念。不一樣的是,初創公司的成長是不確定的,而房地產項目標準化操作的確定性高很多。
?
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不一樣的人才觀,最終拉開地產企業間的增長速度。
?
【3】調控政策持續加碼,地產企業如何突破主業天花板?
?
隨著樓市調控政策的不斷加碼,過去兩年以來,如何突破主業天花板成為了整個地產行業的焦點問題。
?
迄今我們已經看到,行業頭部公司紛紛選擇多元化布局,意圖開辟新的營收與利潤增長點,一如恒大造車、萬科及綠城布局養老產業、融創發展文旅產業等,均帶來了一定的后勢想象空間。而其中確定性較強的,尚屬碧桂園這種圍繞主業展開的多元化協同戰略。
?
之所以認為碧桂園的戰略抉擇更具確定性,首先仍要回歸到高質量人才梯隊這一問題上:沒有知識結構適合信息時代的人,就沒有傳統企業科技轉型的可能,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
有了1300個博士,有了新推出的“超級碧業生”項目(面向碩士、本科和職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的人才儲備,碧桂園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做三大圈層的多元化。
?
另外,相比更為激進的跨界多元化,碧桂園圍繞主業展開的多元化圈層,是其確定性的又一道保險:
?
地產關聯業務:這是住宅地產主業的補充,完善美好生活鏈條。包括碧桂園服務代表的物業,博實樂代表的K12教育,碧桂園酒店,產城融合(潼湖科技小鎮、順德新能源汽車小鎮、思科廣州智慧城等),長租公寓(BIG+碧家國際社區)。
?
機器人:主要是對于自身及地產行業制造效率的提升,主業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可為其提供強大競爭力。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目前研制中的產品主要應用于建筑、物業、醫療、農業、智能家居等領域。
?
現代農業: 碧桂園致力于成為現代農業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除了因循政策大勢這一動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全國各地龐大的住宅業主日常生活需要,意圖通過現代農業業務對業主的反哺,實現產業鏈條的優化。這一業務,目前由其子公司碧桂園農業控股全權承接運營。
?
當然,地產頭部公司的多元化戰略均處于前期投入階段,確定性的概率亦只是相對而言,需要投資者對此保持密切觀察。但無論如何,它們如是動輒施以十億計的戰略性布局,也注定已經在未來將繼續拉大與中下游地產企業的發展差距。
?
03?一些冷思考
?
無論是在本行業,還是在世界500強榜單,碧桂園、恒大們過去數年的迅猛勢頭足夠令人矚目。但投資不只是基于過去,更要放眼未來。故而,站在當下,看待這種“火箭軍團”現象,我們還應更加理性。
?
人均GDP高歌猛進的時代已過去,地產行業增速放緩也是不爭事實,存量時代的增長主要是效率的提升,比的是切蛋糕能力,效率提升有三個層面:
?
個人效率要提升,怎么樣激發與驅動Y世代(1981年-2000年出生)后期和Z世代(1995年-2010年出生)員工是其中的重點,他們可是奶與蜜之地長大的。
?
組織效率的提升,從員工、產品、營銷、服務、客戶、管理統統都要在線化,乃至智能化。要主動去適應信息時代,改善公司的成本結構與運轉速度。
?
資產效率的提升,努力盤活現有的資產,高效的周轉是其中應有之意,周轉快了貸款利息等成本就少了;還要防止資產閑置,控制項目選擇,做好IRR(內部收益率)測算是關鍵。
?
以上這些將是碧桂園、恒大乃至萬科、保利等中國頭部地產公司,未來將有直面的核心命題。
?
以上,作為投資者,我們再也不能強求在房地產公司身上,獲得過去黃金年代那樣,兩三年七八倍的回報。
?
但作為中國最賺錢的行業之一,頭部公司之所以仍可被視為非常不錯的投資標的,邏輯也很簡單:
?
龍頭風險可控、估值低決定長期投資必然能盈利——你看碧桂園、恒大,當前市盈率只有6倍;而在A 股享有更多流動性的保利和萬科,市盈率也僅在8-10倍之間,用常識都知道這是怎樣的“性價比”。
?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