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7 00:53 | 來源:發布易 | 作者:未知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7月中旬,國家正式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突出強調“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對重大疾病防控尤其是癌癥防治從預防、診療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
8月16日-18日“2019中國內鏡醫師年會”在漢召開,參會消化內鏡專家專程前往位于光谷生物城的安翰科技,考察磁控膠囊胃鏡技術及基于該技術構建的胃癌篩查平臺的智能化發展情況。
普及胃癌篩查多個瓶頸亟待突破
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每年胃癌患者發病和死亡例數均占全球接近一半。我國14億人,其中胃癌高危人群高達1.2億人,普及篩查是胃癌防控的關鍵,這一點業界和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
之所以中國胃癌普查難以開展,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器械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委員會理事長、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認為,首要原因就是有限的消化內鏡醫生數量與龐大的需篩查人口數不匹配,使得每年實際只有2000萬左右的人群能夠接受胃鏡檢查。不僅高危人群普查率較低,針對無癥狀人群的胃鏡檢查更是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消化內鏡檢查的專業性極強,小醫院和偏遠地區醫院能進行胃鏡檢查的少之又少。”令狐恩強稱。此外,傳統的插管胃鏡是一項有創檢查,耐受性差,大多數人因痛苦或恐懼難以接受。在令狐恩強看來,這些問題都是橫亙在老百姓進行胃鏡檢查路上的主要難題。
著力打造中國胃癌篩查智能應用平臺
“中國需要一個適合國情的胃癌篩查技術平臺支持,統籌解決醫生與患者、檢查與診斷、大城市與偏遠地區等方面的問題,推動胃癌篩查的普及。”令狐恩強表示,中國胃癌篩查平臺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胃鏡操作復雜和普及難的問題。
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正是在這一臨床需求基礎上誕生的。由于率先突破了對膠囊的精準磁控技術,帶來操作簡單的優勢,經過短期培訓考試合格后的操作員按照要求即可對胃部進行系統全面的圖像采集。
安翰科技技術負責人介紹,安翰科技研發的ESInsight膠囊內窺鏡輔助閱片軟件和動態圖片分析系統,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將醫學圖像精準分類,快速分離出異常圖像,并在檢查過程中提示異常及可能存在的病變,讓醫生對可疑病變進行反復觀察和重點拍攝。
“這將讓我們從海量的人工閱片中解放出來,大大縮短醫生的閱片時間,提高閱片效率,還保證了質量。”令狐恩強評價道,“有了這種遠程操作技術,我們醫生在辦公室里就能為基層老百姓進行親自檢查,老百姓也不要專門跑到大城市,省時省力,是對中國胃癌篩查的大推動!”
統籌多方力量參與釋放平臺活力
胃癌篩查智能應用平臺已經搭建,蓄勢待發。然而要充分釋放平臺活力,普及胃癌篩查,還需要更多力量推動。正如《健康中國行動》指出: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作為消化內鏡領域的權威專家,令狐恩強描述了他對未來胃癌篩查的設想:篩查網絡遍布全國,老百姓在家門口的醫療機構就能定期主動地通過磁控膠囊胃鏡進行胃部檢查,遇到重大陽性病變立刻進入“綠色通道”,由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和及時轉診。在這個模式中,基層操作員進行常規的檢查,專業醫生在智能閱片技術的輔助下高質量、高效率閱片,彼此分工明確,共同承擔胃癌篩查重任。
技術提升的終極目標,是更好地服務于人。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胃癌篩查智能應用平臺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胃癌篩查,解決我國胃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問題。令狐恩強指出,“胃癌防控形勢緊迫,應著力推動適宜新技術與優質診療服務下沉到基層。只有當基層醫院、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機構都廣泛應用起來,胃癌篩查網絡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