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10:37 | 來源:解放日報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城市中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這是繼2016年原文化部開展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后,在國家部委層面提出的又一個關于“消費城市”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2019年初,商務部明確提出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各城市迅速響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成都、天津、廈門、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大城市,都在致力于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究竟什么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什么這么多城市將目光聚焦于此?什么樣的城市最有希望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呢?
多地打造 早早布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若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2019年1月,商務部明確提出,在城市中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這是繼2016年原文化部開展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后,在國家部委層面提出的又一個關于“消費城市”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對此,反應最快的要數重慶和南京。僅在商務部提出開展試點工作一周后,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實施消費升級行動計劃,推進消費平臺轉型升級,壯大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差不多同時,“爭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試點”被寫進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實際上,一些城市早已就此進行布局。
2018年4月,上海發布《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通過實施首輪三年行動計劃,開好局,起好步;未來通過滾動實施若干個三年行動計劃,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提升消費貢獻度、消費創新度、品牌集聚度、時尚引領度、消費滿意度,最終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
深圳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規劃中,分為線上線下的雙布局。線下提升消費空間載體的舉措,包括加快實施蔡屋圍、東門、人民南片區整體城市更新和項目改造,打造羅湖國際消費中心;線上則打造“互聯網+商貿+金融”的跨界經營體,大力引進知名電商平臺,支持本地B2C自營式電商平臺擴大市場規模。
北京在對標國際一線城市后提出,未來北京要打造國際一流消費城市,要提供高品質服務,重點構造良好營商環境,保證商業服務業健康發展。未來北京要成為繁華而不喧鬧、多元兼具特色、品位兼備文化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廣州則著力引進全球頂級零售商和國際品牌、國內知名品牌和品牌旗艦店,大力推進時尚消費品零售業發展,逐步完善高端時尚消費產業鏈條,努力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的集聚地和潮流時尚的重要傳播地。
除北上廣深外,西安、成都、杭州、青島等城市也都在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明確信號 引發關注
為什么這么多城市把目光聚焦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有專家指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提出,不僅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關,也是我國應對外部復雜嚴峻環境及不確定性、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手段,為我國經濟從工業制造業轉向文化服務業、城市從生產型城市轉向消費型城市、消費市場從國內走向世界發出了更為明確的信號。
那么,究竟什么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呢?
目前達成共識的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是“購物天堂”,但又絕不僅僅如此。旅游總收入、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費、實際利用外資額度等,均是需要關注的指標。
隨著消費升級,全球由工業社會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由服務經濟社會進入信息經濟社會,購物僅僅是人們消費的一個內容,消費還包括服務商品消費、體驗商品消費,即買商品(實物)、買服務、買體驗。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有好的消費環境和理念,如以智能消費為核心的數字消費,以及代表城市發展趨勢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生態消費。智能消費涉及便利性、網絡性、體驗性消費,而綠色、低碳、生態消費涉及可持續消費。”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說。
此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要足夠國際化。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看是不是有較多的國際游客、國際投資者,是不是有很多的國際航線、國際會議、國際會展和外資企業,是不是語言更為豐富。”
在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蘊含著比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我國最高的城市層級更豐富的意義。“某種意義上講,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概念中,既包含了國際消費這個消費的最大空間層級,也包含了中心城市這個當今中國城市紛紛追求的目標。因此這個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廣泛的重視和熱切的關注。”劉士林分析。
一城一策 各找優勢
什么樣的城市最有希望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相關專家分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具有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同類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應具有相應的特色,這是由其城市稟賦和消費特點決定的。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不同城市要抓準自己的消費特點,將其打造成競爭優勢。
例如,北京一方面要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滿足全國各地游客以及境外游客的需求,這說明北京既要發展社區商業,也要發展北京特色老字號經濟(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業(步行)街經濟,以及相應的商業文化等。
北上廣深人口多、消費力強、集聚性好、國際性突出,理所當然應成為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表率。上海的時尚之都氣質、廣州悠久的對外貿易史、深圳的創新與活力,均可成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優勢因素。
除了北上廣深以外,西安、成都、杭州、青島、武漢、鄭州等也都是重要的節點城市,需要充分發揮其節點城市的作用,形成特有的定位。尤其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其特殊的戰略地位。
成都一直是西部地區最重要的消費中心城市。隨著跨國公司、外國領事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成都的國際影響力也逐年增長。截至2017年末,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有281家,駐蓉外國領事機構有17個,數量處于中西部地區首位。
作為“前有G20,后有亞運會”的城市,杭州享有舉辦國際性重要會議和賽事所帶來的巨大流量經濟,會展經濟或可成為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入口。
蘇州是全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一。2017年末,全市共有8個國家級、16個省級和51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全年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300億元。與西安一樣,可以特別突出文創經濟優勢。
南京市曾經舉辦過多項品牌賽事,并成功申辦了2020年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賽事經濟助推南京進一步塑造國際化形象,成為南京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有力抓手。
有專家指出,未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或將在長三角經濟區、京津冀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中部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部經濟區等地發揮較大作用,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