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0 10:24 | 來源:田學科 | 作者:未知 | [科技]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曾經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保羅·納斯爵士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因發現調節細胞周期的關鍵蛋白質,與哈特維爾和亨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熱心中英科技合作,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習主席訪問英國時曾兩次接見他。
納斯爵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實驗室研究情況。
曾經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保羅·納斯爵士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因發現調節細胞周期的關鍵蛋白質,與哈特維爾和亨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熱心中英科技合作,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習主席訪問英國時曾兩次接見他。日前,在其親手創辦并擔任所長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納斯爵士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的采訪。
政府為科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納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長期以來,他一直與中國政府和科技界保持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特別是在其2010年從美國回來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之后,他與中國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領導及各級管理機構有過許多接觸。他的感覺是,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科技發展,給科技人員和科技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中國政府中的領導者許多擁有理工科背景,容易理解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也很容易溝通。”他說,這一點與英美等國不一樣。英國政界官員所學專業多為法律、人文和經濟學等,幾乎沒有科學背景。他們忽視脫歐,特別是無協議脫歐,給英國科技發展帶來的傷害。盡管遭到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強烈反對,但脫歐仍在進行。
“我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訪問過許多研究所,與中科院保持非常緊密的關系。”他說,“我非常關注中英科技關系。英國很小,但長期以來科研聲譽一直很好;中國是一個對科學研究非常認真的國度。中英科技合作會為兩國帶來了許多好處。”
在一些研究領域已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納斯認為,在過去70年里,中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去過中國沿海許多地區,現在那里已經非常發達,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所,令人印象深刻。中國有些高校在一些科學研究領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值得中國驕傲。”他說,在70年前,中國科技發展水平還不如印度,而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各個領域都有很大進步,現在的中國正在變成科技強國。
同時他建議,在取得令人矚目的科技成就的同時,中國也需要注意因科技發展快出現的一些問題。
令人難忘的經歷
談到在與中國交往過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時,他認為,能夠兩次受到習主席接見,盡管時間短暫,但印象深刻。
此外,在他擔任皇家學會會長時,與時任國務院主管科技工作的劉延東副總理有過多次接觸。如2013年他率皇家學會代表團訪問中國,受到劉延東副總理的接見,劉延東對英國皇家學會多年來積極推動與中國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表示贊賞。希望英國皇家學會能繼續加強與中國科技界的交流,拓展合作領域,成為中英人文交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這都是令我難忘的經歷。”他感慨道。
對外科技合作多元化的好時機
納斯認為,過去多年,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科技合作較多,中國年輕人喜歡去美國求學。“當前新形勢下,中英和中歐科技合作迎來了新的機會。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強化兩國之間的科技合作關系。”
談到英國是否會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時,他說:“我想,我們會抵制的,沒人希望會成為美國的一部分。”他希望中美關系緊張是一個短暫的時期,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變。同時,他希望這是中國政府改變對外政策,采取對外科技合作多元化策略的好時機。
納斯認為,科學有共同的語言,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不僅對科技發展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科技外交,是促進國與國之間友好交往的重要手段。“這也是現在我考慮讓我們研究所尋求與中國同行開展合作的原因。”
希望加強與中國研究機構的合作
納斯告訴記者,在其創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之前,主要是在政策層面上從事與中國的科技合作工作,現在考慮的是開展與中國同行具體研究項目上的合作。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主要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目前擁有來自70個國家的約1250名研究人員和250名在讀博士生(與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國王學院等3所高校聯合培養),有過9名諾獎得主。這個位于倫敦市中心、體量巨大且不失美觀的大樓于2年半前投入使用。“僅從單體建筑面積和實驗設施先進性上講,克里克研究所可以說是歐洲同類研究機構之最。”納斯在引導科技日報記者參觀其實驗室時說。
“我們主要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希望加強與中國同類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僅聯合開展相關項目的研究,而且合作培養優秀科研人才。”他說,目前研究所還沒有選定合作對象,但已經制定具體的合作計劃。“中科院系統各地的研究所都是我們感興趣的合作對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