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 09:12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年債券收益率不是特別好,如果保險公司長期投資收益的中樞在5%~6%之間,那對我們來講,今年的債券收益就有點下不了手。因為買入后可能會有浮盈,但從持有到期的角度看,這個收益不算高。
2017年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成立時,擔任這家新型相互制保險組織首席投資官的是徐天舒,彼時他從興全基金副總裁任上辭職到信美“創(chuàng)業(yè)”,一度受到基金圈的關注。
日前,徐天舒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這也是他加入信美以來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在徐天舒看來,與基金投資相比,保險資金是長期資金,可以不必關注短期的“噪音”,投資更加“從容”。
成立兩年來,信美的投資業(yè)績較保險同業(yè)更顯穩(wěn)健:2018年收益率5.9%,高于行業(yè)的4.33%;今年上半年年化收益率5.4%,略低于行業(yè)的5.56%,預計全年收益率5.6%。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投資資金約18億元。
預期全年
投資收益率5.6%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信美的投資收益率5.9%,比行業(yè)整體水平要好,是怎么做到的?
徐天舒:主要是大的配置方向做對了。一方面,去年股市不太好,拖累了很多同業(yè),信美是新公司,資金量小,風險容忍度低,并沒有投權益,可以說在去年不太好的行情下我們沒有包袱。同時,我們判斷對了債市走勢,在年初加杠桿配債,在債券收益最高的時候就把債買足了。
證券時報記者:預期今年的投資業(yè)績如何?
徐天舒:上半年開局,信美處于比較不利的位置,主要是因為去年對股市一直不看好,今年初還是空倉,本打算3、4月份再布局,沒想到2、3月份漲得厲害,我們到6月份才開始進入,目前大概有10%左右的浮盈。
另外,今年債券收益率不是特別好,如果保險公司長期投資收益的中樞在5%~6%之間,那對我們來講,今年的債券收益就有點下不了手。因為買入后可能會有浮盈,但從持有到期的角度看,這個收益不算高。
債券方面下不了手,我們就轉向一些相對安全的非標。信美目前權益類配置占比約為15%,剩下的主要是債券和非標,非標大概占15%~20%。
總結上半年,信美投資回報大約在5.4%左右,比行業(yè)(5.56%)略差一點。下半年,到7、8月份非標逐步配好,權益類的浮盈慢慢釋放,如果權益市場能維持現在這個水平,我們全年投資收益大概在5.6%。
三大優(yōu)勢與一個劣勢
證券時報記者:以前您在基金業(yè),現在轉做保險投資,這兩者各有什么優(yōu)劣勢?
徐天舒:與券商自營、市場化發(fā)行產品的公募基金相比,保險資金是長期的,這是一個優(yōu)勢。
公募基金的一個最大“缺點”在于注重相對排名,而且是相對短期排名。這導致基金經理在排名壓力較大時經常會“搏一把”,也會導致大家就盯著短期、不看長期,這其實很影響業(yè)績。而保險資金投資不必把過多精力放在排名上,更可以從長期考慮。
公募基金另外一個劣勢是它的資金往往跟需求是反向的,也就是順周期的,這也不利于投資。
順周期的意思是,基金經理最不需要資金的時候,資金大量涌進,規(guī)模大了,就只能不斷去買,因為有最低倉位的限制,這也是為什么基金有時候會建議客戶贖回。但是等到基金經理很需要錢的時候,要抄底的時候,往往又進不來錢。
但保險資金不存在這個問題,作為長期資金,在行情很差的時候也可以去買、去抄底,更容易從長期考慮進行布局。
再者,保險公司如果規(guī)模做大了,把相關投資資質都拿到,能用的工具很多,投資是可以很從容的,能夠在不同資產之間進行配置,更好地平滑業(yè)績。相較之下,公募基金能投資的領域很少,還有倉位限制。所以,如果有長遠眼光的話,險資投資完全能夠做到業(yè)績慢慢上升,保證覆蓋掉公司成本,這是險資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
不過,如果從市場化機制看,肯定還是公募基金強。基金很透明,大家都是在一個跑道上比賽,排名清清楚楚,所以機制上會比保險更市場化。保險這點之所以不如公募基金、券商或其他私募基金,主要還是保險資金的投資是多目標的,既要絕對的也要相對的;又是一個不同業(yè)務綜合的大池子,很難把每一類業(yè)務都剝離出來跟外界比較,機制很難市場化。
總體上,在基金公司,你可能關注的短期因素有很多,包括在我看來是“噪音”的東西,當時在基金都要很關注。再一個感受就是,保險投資至關重要的是“配置”,至于單類資產中是不是買到了最好的那幾只,并沒有那么關鍵。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