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05:00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打卡式旅游”越來越普遍。千里奔赴網紅景點、拍美照、發朋友圈,“速食主義”的旅行方式日漸成為主流。我們一邊對父母走馬觀花似的跟團游表示不屑,一面卻樂此不疲地“打卡”,踐行著“真香”定律。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讓不少人意猶未盡。有人選擇“朋友圈里看世界”,也有人選擇“出門看世界,裝扮朋友圈”。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7天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
在這兩年的出行熱潮中,“打卡式旅游”越來越普遍。千里奔赴網紅景點、拍美照、發朋友圈,“速食主義”的旅行方式日漸成為主流。我們一邊對父母走馬觀花似的跟團游表示不屑,一面卻樂此不疲地“打卡”,踐行著“真香”定律。
對“打卡式旅游”,不少人略帶嘲諷地挖苦,認為其剝離了旅行的本質意義,將旅行庸俗化為一種單純的炫耀。這種觀點固然有其道理,無論是對網紅景點的熱捧,還是對旅行照片的挑剔,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渴望被關注、被肯定的心理。在“朋友圈社交”的裹挾下,這樣的展示心理其實很正常,也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這種“打卡式旅游”并非全然刻意為之。假期少、假期短、假期集中的現實狀況下,從網絡上尋找口碑最好的城市、景點、餐廳,不失為一種集約高效的出行選擇。因此,游客的扎堆就在所難免,“人從眾”的背景下,要想完全放松地沉浸到旅游場景當中,進行深度游覽或長時間體驗,恐難如愿。
因此,“打卡式旅游”的流行是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淺嘗輒止、趕場式的旅行方式,需要對游客進行理性引導,需要更充分和自由的休假,也需要更豐富和多元的旅游業態。在現實不盡如人愿之時,一味把責任推給個體,簡單卻也不免粗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