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08:26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資管新規背景下,各券商都在努力去通道化,增強主動管理能力。業內正在進行的7000億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即為券商資管轉型的一個典型事件。
????????今日,信達證券向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定制開發的中證可轉換債券平衡策略指數(簡稱中證轉換債券平衡策略,指數代碼:931340)正式發布。在資管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信達證券作為中小券商資管轉型的樣本,正努力尋找差異化定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
????????信達證券資管部執行總監林碧波表示:“我們看到了可轉債市場蘊含的擴容機遇,同時,這也是我們在資管新規背景下,尋求突破的一種方式。”
????????轉型瞄向可轉債
????????據了解,作為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的一種方式,可轉債市場一直是一個小眾市場。最蕭條的時候,全市場只有20余只轉債在交易,規模僅幾百億。2015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股東幾乎都傾向于通過定增實現再融資。
????????不過,2017年監管發布減持新規,定增融資被收緊,要求定增距前次募資不小于18個月,且自定增日起12個月不能轉讓等。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股東實行定增后變現難度加大,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轉而尋求可轉債的融資方式,本質是監管政策變動導致融資方式的變革。
????????2017年下半年起,可轉債市場開始擴容。截至2019年10月,市場中存量可轉債182只,規模2900億元。此外,待發行可轉債共計超過260只,規模近4000億元,其中包括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百億規模以上的可轉債。可轉債逐漸成為主流投資品種。
????????業內人士表示,通過觀察后續發行排隊情況,預估這個市場在一兩年內將變為一個8000億至1萬億的市場。在擴容過程中,被動投資工具的機會增大。平衡策略指數邏輯
????????對于投資者來說,為什么要選擇被動投資工具呢?“股票波動比較大,但彈性比較高,賺起來可能翻倍,虧損的話腰斬也正常,適合風險承受力更強的投資者;債券比較穩定,但收益想象力空間比較小,適合風險承受力較低的投資者。不過,市場上還有其他投資者,想有彈性,市場好的時候有較高收益,市場跌的時候又在可控的回撤范圍里,這部分投資者的數量其實更多。”林碧波將這部分需求總結為“下有支撐,上有彈性”的收益特征,國內市場提供的可以實現這類需求的工具之一就是可轉債,一種結合了股票和債券優質特征的品種。
????????基于上述行業背景和業務邏輯,信達證券今年3月份和中證指數溝通并得到了支持,至今年11月份,歷時8個月對相關指數進行研發,即在全部可轉債產品中選取有債底支撐和彈性表現的部分產品作為指數標的。
????????具體的選樣方法為,將樣本空間中的可轉換公司債按純債到期收益率由高到低、轉股溢價率由低到高綜合排序,選取排名前1/3的可轉債作為指數樣本券。信達證券認為,這種選樣方法能較好地展現可轉債品種的股債特性,因此稱之為平衡策略指數。
????????突破差異化路徑
????????在資管新規背景下,各券商都在努力去通道化,增強主動管理能力。業內正在進行的7000億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即為券商資管轉型的一個典型事件。據了解,信達證券推出可轉債平衡策略指數,也與其資管產品公募化改造相關。
????????近段時間,多家頭部券商的公募化改造產品已經陸續獲批,且有數只產品已經接受市場的檢驗。從爆款產品國泰君安君得明一天募資122億、中信證券紅利價值銷售已超70億元并向百億規模進軍,到東方紅啟元產品50億元封閉銷售,說明這些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產品在市場中接受度十分良好。
????????在資管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券商普遍面臨如何找到差異化定位、挖掘獨特優勢和業績增長點等等問題,而由于沒有更好的品牌效應,中小券商顯然備受考驗。
????????林碧波表示,信達證券接下來計劃根據平衡策略指數發行一只公募化改造產品,并設置低準入門檻,讓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都能非常便捷地參與到可轉債這個市場中。
《電鰻快報》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