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11:10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未知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隨著網絡的全覆蓋以及手機短視頻軟件的興起,鄉村風土人情正在向網絡“遷移”,只是,在不少短視頻中,鄉村總是以搞笑、戲謔、獵奇的“解構”方式走進公眾視野。
“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可謂這幾天引發網絡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除了李子柒,還有崇尚發明創造的“手工耿”,熱衷展現民族美食的“滇西小哥”等博主和UP主(上傳視頻的人),這些關注日常生活的李子柒們,不僅引起了資本的關注,更用“田園牧歌”式的內容刷新了人們關于“網紅”“文化出海”的印象。
“文化有多個維度,既包括舞臺展臺藝術,也包含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進程中涌現出的創造力。”浙江大學傳播學教授吳飛表示,李子柒們走紅背后,是視頻產品用“人物設定”支撐起了生活美學的個性化表達,同時應該關注的是,生活中那些看似悄悄流過的日常,如何引發共情,又能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什么樣的借鑒。
“濾鏡”爭議背后,是網絡空間如何構建鄉土生活的命題
與papi醬幾乎同時走紅的李子柒,靠著自給自足式的田園生活展示走紅網絡。她在國內社交平臺擁有超2000萬粉絲,視頻播放量超30億,在海外視頻網站上,她的粉絲數甚至超過了BBC、FOX和NBC,許多海外網友用本國文字留言,一抒喜愛之情。而這恰恰也是李子柒視頻面對的爭議之一,有人認為她視頻中構建了一個擬態的想象中的鄉村。同樣,眾多李子柒們關于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復現,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加了“濾鏡”,不夠真實。
在學者看來,這反映出的是網絡空間如何構建鄉土生活和詩意生活的爭議。
“李子柒用有章法有邏輯的視頻產品建構了一個直擊當代心靈的理想鄉村,汲取總結出了非常本真的鄉土情懷。”吳飛認為,鄉里鄉親間的友善互動、對傳統風俗與自然的尊重,是都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始終無法割舍的一種情懷,而眾多引發人們共情的視頻,其可貴之處正在于對這種情結的挖掘式“建構”。
隨著網絡的全覆蓋以及手機短視頻軟件的興起,鄉村風土人情正在向網絡“遷移”,只是,在不少短視頻中,鄉村總是以搞笑、戲謔、獵奇的“解構”方式走進公眾視野。從這一點上看,李子柒系列視頻展現的并不是以往網絡視頻中的農村景象,而是一種人們內心深處對鄉土文化的美好記憶與期許:辛勤播種滿院蔬果,張羅自己與家人的一日三餐,為奶奶制作蠶絲被……在田園牧歌生活之下,其實還有敬畏自然、安土重遷、尊老敬老等傳統美德的細膩流淌。
在文化學者看來,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現實生活的鏡面呈現的當下,構建自信自省的網絡鄉村空間,需要更多人以更多創新的方式展現鄉村體驗。
“李子柒的視頻以民間的方式實現了文化傳播,這種從人們的心理需求與日常體驗出發的交流,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康化認為,視頻中的“慢生活”呈現,滿足了快節奏生活里的人們對自然詩意生活的向往。這種共情是一種真實的情感流露。
高度專業化,“日常”美學體驗架起跨文化傳播的管道
李子柒的視頻比之傳統視頻記錄,更多了一重生活氛圍的整體營造。做一道鹵肉飯,以醬油制作開篇,黃豆的播種、采摘、晾曬、發泡、制曲過程被一一呈現,最終用自制醬油制作佳肴的過程反而占比不高;別人烤面包是從和面開始的,而她卻是從和泥開始的——為了制作面包,李子柒先著手制作了一個面包窯,土質檢驗、砌墻、烘干等步驟一樣沒落下。同樣展現鄉土美食的還有“滇西小哥”,這位博主記錄了一道道家鄉美食的烹飪方法,視頻中不但能看到地道的云南佳肴,還傳遞出云南的不少民間習俗。
有視頻產業創業者分析,李子柒和新近出現的熱門博主,他們的視頻在傳播過程中人格化屬性非常強,清晰的人設定位支撐起了生活美學表達:這種充滿美感的生活方式,讓“粉絲”從最早的古風愛好者一路擴展到更廣闊的人群。而對于海外市場而言,這種帶有神秘感、新鮮感,揭秘東方文化屬性,且只需通過畫面便可理解的內容,本就長在受眾的“興奮點”上。
內容可謂沾著泥土接地氣,但是制作上并不粗糙。李子柒們的視頻從完成度與專業性上看,質量在短視頻中屬于上乘,有的甚至不輸成熟的工業化紀錄片。視頻中充滿了數天及數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時拍攝則被運用于展現時節變化之美,此外還有濾鏡調色、微距特寫,不同場景的中遠景切換等技術運用。有業內人士估算,以李子柒一段三分鐘的視頻片段為例,其出現的分鏡就超過了70個,而這背后積攢的視頻素材肯定更多。
“李子柒們的內容核心并不是教人做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播。”李康化認為,這種傳播手勢也為傳統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有益范本,既尊重受眾的欣賞習慣,推出高品質的產品,也用專業的技術挖掘傳統文化中能夠引發共情的一面。“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要進行分層傳播,精準觸達目標受眾的心理需求。”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