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09:43 | 來源:中國證券網 | 作者:劉藝文 | [要聞]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陳友新就如何看待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改革將帶給上市公司、投資者、中介機構怎樣的機會和挑戰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昨日,中信建投2020年度夏季資本市場峰會開幕,中信建投證券投行委資本市場部行政負責人、董事總經理陳友新稱,在資本市場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行需做好角色轉換。定價能力成了核心競爭力,在業務模式上,投行將逐漸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投行要具有估值判斷能力,擦亮“慧眼”,發現和培育優質標的。另外,投行業務也將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
同時,陳友新就如何看待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改革將帶給上市公司、投資者、中介機構怎樣的機會和挑戰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看待IPO、再融資常態化發行? 陳友新認為,常態化發行使得新股發行通過率提高,上市預期更明確;另外,在常態化發行的條件下,新股或再融資審核流程更加透明化,全過程問詢及反饋公開化。
陳友新認為,IPO、再融資常態化發行對擬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來說,有多方面影響。首先,企業上市周期縮短,首發上市的成功率提高,但持續監管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其次,更具包容性的市場助力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真正落實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目標。最后,新的上市公司不斷引入,退市制度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企業成為常態化發行的主角,為資本市場注入源頭活水。
對投資者而言,IPO、再融資常態化發行會帶來哪些影響?
陳友新稱,首先,行政干預減少,新股和再融資發行審核過程透明,降低相關的投資風險;投資回收周期縮短,有利于資金回籠,實現募投管退良性生態循環。另外,投資者能夠找到更好的標的,投資標的更加多元化,生物醫藥企業、未盈利企業、紅籌企業等都可成為投資標的。
陳友新認為,常態化發行并不意味著“大放水”。監管正在探索適應市場和經濟需求的常態化發行之路,而資本市場的基礎就是上市公司。
如何看待新股市場化定價?陳友新表示,這是在發揮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主板IPO已有融資金額較大的項目采取市場化詢價方式發行,科創板118家IPO全部以市場化詢價定價,創業板也將全面采用市場化的詢價方式定價,市場化定價已是不可逆轉的改革方向。
在市場化定價的情形下,上市公司的估值體系更豐富:市盈率估值法、市凈率估值法、市銷率估值法、現金流量折現法、資產基礎法估值、市值/研發費用估值法等。科創企業有更多估值選擇,不再“唯市盈率論”。
市場化定價可以推動理性估值,讓市場參與者在發行價格的確定上真正實現充分博弈,壓實“買者自負”責任,引導投資者理性估值。
最后,陳友新認為,在全面進入股權投資時代,企業大量上市的情況下,退市常態化是必然選擇。退市是凈化市場的需求,也是保障資本市場健康的需要。退市不暢導致“炒殼”“炒小”“炒差”,目前,A股還有一些傳統企業和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可能面臨淘汰。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