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03:01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未知 | [房地產]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海老牌國企綠地開啟了二次混改的大幕。7月26日下午,綠地控股發布公告顯示,集團第二和第三大股東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不超過綠地總股本17.5%的股份。這也...
上海老牌國企綠地開啟了二次混改的大幕。7月26日下午,綠地控股發布公告顯示,集團第二和第三大股東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不超過綠地總股本17.5%的股份。這也同時按下了上海及全國國資國企改革的加速鍵。
兩大股東擬轉讓17.5%股份
根據公布的方案,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有的綠地控股部分股份,擬轉讓的股份比例合計不超過綠地總股本的17.5%。此次擬轉讓股份的價格不低于下列兩者之中的較高者:提示性公告日前30個交易日的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
截至目前,上海地產、上海城投分別是綠地集團的第二和第三大股東。根據今年綠地控股一季度財報,在綠地股權結構中,以張玉良管理層為首的員工持股方代表——上海格林蘭持有綠地35.45億股份,持股比例為29.13%;上海地產持有綠地控股31.42億股,持股比例25.82%;上海城投持有25億股,占比20.55%。兩者相加股權占比超過46%。剩余社會資本合計持有綠地股份約29.8億股,持股比例為24.5%。
公告指出,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后,預計綠地控股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但控制權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但毫無疑問的是,轉讓出17.5%的股份后,綠地依然保留著國資屬性。
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這是上海推進國資國企綜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階段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充分顯示了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過給上市公司引入新的優秀戰略股東,支持企業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提升經營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釋放。
上海老牌國企的二次混改
綠地控股創立于1992年,當時是上海農委和建委百分百持股的國企。1997年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國有控股、職工持股的現代股份制格局;2013年通過公開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國有及多種成分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格局,并于2015年實現整體上市。
由此,綠地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的股權結構,被稱為“金三角”股權結構。張玉良曾經表示:“國企混改最好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權結構,這樣更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有分析表示,上海國資將手中持有的46%股權再度進行市場化混改,可以實現一舉兩得,一方面,轉讓一部分股權給新戰投,騰挪出資金進入其他國資企業,是順利推動混改深水區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給已經上市的綠地引入新的資本和資源。綠地控股有望通過二次混改,會形成更牢固的“金三角”股權關系,綠地將變得越來越市場化,有望加深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混改能否提振股價
投資者最關心的是,綠地在資本市場的未來表現。
上市五年來,綠地的營收等業績指標盡管維持著快速增長,營收由2015年的2075億增至2019年的4280億,歸母凈利潤由2015年的68.86億增至2019年的147.43億,但綠地控股的市值卻表現一般。
在此次停牌前,綠地的股價停留在每股7.69元,尚不足上市時的開盤價25.10元的三分之一,而綠地的市值也從3000億元以上滑落到現在的900多億。可做對比的時候,當時市值一千多億的萬科市值早已翻番,超過3000億。也曾有分析指出,綠地上市5年,卻遠離了房企第一陣營。
二次混改,二次混改能否提振綠地的市值?27日,綠地將迎來復牌,接受資本市場的檢驗。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