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09:1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杜雨萌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城鎮化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回看時間所書寫出的歷史脈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儼然經歷了一個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過程。...
城鎮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加快,用“質量”取代“速度”更是成為新的要求。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高力國際華北區咨詢服務部高級董事付茂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攤大餅、上增量,而是高質量、集約化、分工協作發展。總的來說,新型城鎮化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科技服務、管理協同、項目發展、市場拓展等方面。而這都需要資本市場給予全面支持。
城市建設發展
五年跑出“加速度”
城鎮化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回看時間所書寫出的歷史脈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儼然經歷了一個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過程。
數據顯示,197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僅有17.9%,但轉眼來至2015年末,這一數字已達56.10%,且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1.2個百分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質量不高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由此,城鎮化發展向質量型轉變的需求愈發迫切。
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隨后,在2016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再次強調,要使“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另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則提出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從實際效果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的城市建設發展,可以說成就顯著。12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介紹稱,“十三五”時期,住房發展向住有所居目標大步邁進,全國棚改累計開工超過2300萬套,幫助5000多萬居民出棚進樓;城市建設發展成就顯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城市數量達到684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6.03萬平方公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付茂華表示,城鎮化是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向分工協作的產業經濟進化的形態體現。“十三五”期間是中國城鎮化初級階段的收官階段,從目前的各項數據來看,中國廣大的城鎮基本完成了各種不同水平的城鎮化,這無疑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物質和空間基礎。
新型城鎮化建設
開啟“破浪前行”模式
隨著2020年正式進入倒計時,“十四五”新征程即將開啟。從日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來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仍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在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研究員白小虎看來,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要的空間載體,是聯通需求和供給循環的樞紐,可以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產生積極作用,對促進國民經濟各環節在開放環境下順暢銜接、進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具體來看,“十四五”規劃建議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方面明確提出,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
國信證券高級研究員張立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以創新發展為指導、以人的城鎮化為目標、以社會公平為導向、以集約綠色為途徑,是一種集群型、循環型、低碳型、生態型、可持續的城鎮發展新模式。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以及城鄉分離等特征,這就決定了在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應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抓手與引擎,高起點推進城鄉的統一布局與規劃,高效率尋求資源利用的空間最大化,最大限度地獲取發展紅利,大力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激發更多的優質要素向城市集中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創新能力提升,構建城鄉一體化的互動發展格局。
張立超認為,在此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與活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引領并提升所在城市群的綜合承載能力。
昆侖資產管理中心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疫情的影響改變了社會經濟的很多層面,不同規模城鎮間的人口轉移就是較為明顯的特征之一。這種新的人口趨勢決定了未來包括戶籍政策、產業政策等一系列變化的可預期,當然也催生了新的需求,即由幾個特大城市向多個中小規模城鎮化的人口轉向,這也意味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帶來巨大的基建需求。比如,從住宅到工作、從教育到養老、從運動到醫療,都蘊含著巨大的供給缺口,而這個缺口恰恰可以作為“國內大循環”的重點工作之一,為“擴內需”創造巨大空間。預計在“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成為實現雙循環的有力支撐。
超十萬億元資金援馳
資本市場成“最強后援”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而推進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潛力”之一。作為市場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資本市場在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無疑具有較高的貢獻度。
張立超表示,由于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也意味著其更加需要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合理配置,特別是來自資本市場在融資方面的大力支持,如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市政債券以及資產證券化等都是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手段。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建設無疑貫穿眾多行業領域,其中,尤以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為主。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iFinD數據梳理,“十三五”時期以來,即自2016年1月1日截至2020年12月21日,房地產類上市公司的融資總額達38740.06億元。其中,首發融資27.21億元,增發融資2330.63億元,配股融資28.75億元,可轉債發行規模為0.5億元,債券發行規模為36352.98億元;建筑類上市公司的融資總額達77905.54億元。其中,首發融資158.55億元,增發融資1220.22億元,配股融資8.41億元,可轉債發行規模為147.23億元,債券發行規模為76371.13億元。也就是說,“十三五”時期以來,資本市場僅對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提供的融資支持,就高達約116645.6億元。
結合稍早前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目前國內的百強上市房企中,約有六成房企涉足了城市更新領域,其中在TOP50上市房企中,這一比例達到78%。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深入,TOP50房企中,超八成房企開始從地產開發商向城市運營商或生活服務商轉型。
當然,不只是上述行業,在張立超看來,新基建也將成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環節。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還將對交通運輸、先進制造、生態環保及其衍生的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行業板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張立超認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與投資優化有望形成有機互動的整體,基于此,破解新型城鎮化之題的關鍵就在于通過市場化的融資方式,激發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投資結構與質量,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有機聯動,為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動能。
付茂華補充稱,總的來說,資本市場可以充分發揮戰略研判能力、資本產品定價能力、管理協調能力、資源匹配能力,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發展提供資本及戰略管理服務。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