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11:29 | 來源:中南信息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上主要有三種合約,分別是IF(滬深300股指期貨)、IH(上證50股指期貨)和IC(中證500股指期貨),今天我們通過追溯股指期貨的歷史,一起來討論操作股指期貨...
當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上主要有三種合約,分別是IF(滬深300股指期貨)、IH(上證50股指期貨)和IC(中證500股指期貨),今天我們通過追溯股指期貨的歷史,一起來討論操作股指期貨的意義。
2010年4月16日,我國衍生品市場迎來新紀元,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率先上市。IF合約推出后的四年時間里,股指期貨市場平穩發展,2015年4月16日,上證50股指期貨和中證500股指期貨上市,我國股指期貨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成交量顯著放大。
2015年股災期間,股指期貨令人聞風色變,期貨合約率先跌停,然后股票跟著暴跌,連續上演千戶跌停的慘烈景象。在此期間單單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日軍成交量就超過200萬手,成交金額超萬億。6月15日開始出現股災1.0,6月29日,股指期貨成交額達到巔峰水平,滬深300、上證5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合約分別成交3.97、0.77和0.66萬億,而滬深兩市股票合計僅僅成交1.53萬億,期貨市場走勢對股票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當日大盤暴跌3.34%,投資者自然將暴跌的原罪歸咎于股指期貨。9月7日,中金所出臺政策限制股指期貨開倉手數,單品種股指合約的日內開倉限制在10手,保證金大幅提高至40%,之后市場走出一波近700個點的反彈行情,但2016年年初熔斷開啟股災3.0模式,市場再度暴跌。2017年起,市場逐步從暴跌的陰影中恢復元氣,這才逐漸放開股指期貨開倉限額,保證金相應降低,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成交額從低迷時期的不足200億恢復至如今2000億水平。
但事后看,股災并非由股指期貨引起,而是由于高杠桿融資強平導致的連鎖反應,流動性喪失造成了三輪股災。事實上,股指期貨反而有利于減輕股票市場下跌的壓力。下面我們通過分析股指期貨的策略來探究交易股指期貨的意義。
股指期貨的交易策略主要包括四大類:套期保值、投機交易、價差交易、期現套利。套期保值策略指為了避免現貨市場上的價格風險,而在期貨市場上采取與現貨市場上方向相反的買賣行為,包括多頭套期保值和空頭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機構投資者進入股指期貨市場的重要原因,通常機構投資者股票持倉頭寸比較高,如果短時間大幅度甩賣股票容易對股票的流動性造成沖擊,造成股價大幅下跌,剩余的股票難以賣出,因此為了規避市場下跌的風險,機構投資者通常選擇做空股指期貨來對沖手頭股票下跌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股指期貨是有利于緩解股票市場下跌壓力的。盡管股票市場上可以通過融券做空達到看空股票的目的,但由于我國融券的股票標的太少,且額度較低,融券做空遠遠沒有做空股指期貨來得方便。
投機交易策略指單邊持倉投機,投機者預測后市將漲時買進股指期貨合約,預測后市將跌時賣出股指期貨合約,前者稱為多頭投機,后者稱為空頭投機。若當天買賣股指期貨,我們稱之為日內交易。價差交易針對期貨市場上具有關聯的不同期貨合約之間的不合理價格關系進行交易,目的是為了博取差價利潤,分為跨市場交易、跨月份交易和跨品種交易三種。跨市場價差套利是對在不同市場上上市的同一品種、同一交割月份的合約進行價差交易。跨月份價差套利是利用某種股指期貨不同合約月份之間的差價賤買貴賣,從中獲取差價利潤。正向套利,即買入交割期近的合約,同時賣出交割期遠的合約;反向套利,即買入交割期遠的合約,同時賣出交割期近的合約;蝶式套利,由兩個方向相反、共享居中交割月份的跨期套利組成。舉個例子,如果對后市看法偏向于樂觀,但發現IF3月合約的價格低于2月合約太多,就可以做多3月合約做空2月合約。
跨品種價差套利則是指投機者利用兩種不同但具有替代性的或受供求因素制約的股指期貨合約間的價差進行賤買貴賣活動,從中套取差價利潤。當前我們市場的三種股指期貨品種包括IF(滬深300股指期貨)、IH(上證50股指期貨)以及IC(中證500股指期貨),而滬深300、上證50和中證500選取的股票標的主要代表中盤股、大盤股和小盤股,如果市場風格由大盤股主導,可以做多IH合約做空IC合約進行套利。去年7月大盤中期見頂后,市場邏輯由流動性驅動轉為基本面驅動,科技股為首的小盤股震蕩下跌,消費和周期股居多的中盤股、大盤股一路上漲,做多IF和IH、做空IC的套利策略表現優異。
期現套利交易策略指當期指價格超過現指價格一定范圍時,在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中進行買期貨拋現貨,或是買現貨拋期貨的交易策略,以獲得無風險的利潤。
與國際市場進行對比,完善的股指期貨制度是平滑股市波動的重要舉措。展望未來,股指期貨常態化是建設現代資本市場的必要條件之一,股指期貨全面松綁的過程并非一撮而就,但前途一片光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