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18:44 | 來源:消費日報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她是中國衛生用品行業著名的企業家,北京市密云區工商聯副會長,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獲得者,她就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創業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倍舒特的掌舵人——李秋...
她是中國衛生用品行業著名的企業家,北京市密云區工商聯副會長,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獲得者,她就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創業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倍舒特的掌舵人——李秋紅。
爽朗熱情的性格,雷厲風行的作風,樸實無華的衣著,初次相識,這位有幾分傳奇色彩的女企業家或許會讓你感到有些迷惑:她數十年來扎根北京密云,頗有北方人的豪氣,實為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她敢為人先,不斷挑戰行業新高度,生活中卻非常低調不愛張揚。
一、追尋夢想,愛拼敢贏
李秋紅自幼生長于福建晉江,閩南人根植于內心的愛拼敢贏的精神、鐘靈毓秀的人文自然環境滋養了她的成長。晉江一中三年苦讀,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國紡織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廈門化纖廠工作,期間她深入車間一線,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技術能力。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大多數中國家庭都還在使用尿布,對于市面上開始出現的一次性紙尿片、衛生巾,人們還在認知和接受這個新鮮事物的過程之中,懷揣創業夢想的李秋紅和幾個朋友卻已經敏銳地感受到其發展潛力。這個市場前景究竟如何?要不要進入這個全新的領域放手一搏?
1993年,李秋紅和同事進行市場調研,發現人們對一次性衛生用品的接受度和使用量在提高,但國內市場上護翼衛生巾很少,更沒有國產的護翼衛生巾生產設備。說做就做,幾個有想法的年輕人決心籌建一家衛生巾企業,并籌集了兩百萬資金。從此,李秋紅帶領倍舒特企業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在那個連直條衛生巾都還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他們做出生產護翼型衛生巾的戰略決策無疑是前瞻性的,但一切要從頭做起,現實的難題擺在眼前。李秋紅回憶說,“當時進口生產線造價太高,每條高達千萬,我們就決定自主研發。”憑著一股不認輸的勁頭,大家集思廣益,并聘請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團隊,歷時4個多月完成了設備設計圖紙。
隨著安裝調試的完成,1994年8月,中國歷史上第—條自主設計、制造的護翼衛生巾生產線誕生了。李秋紅和團隊在設備上的成功突破,為護翼衛生巾的普及提供了關鍵性的技術支持,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二、千里跨越,錘煉團隊
1995年起,企業制造的護翼衛生巾及設備先后銷往四川、珠海、山西、昆明等地,至1997年,企業營業額己達到四千多萬元,中國衛生用品行業的一個新領軍企業異軍突起。
作為一股新生的力量,倍舒特為中國衛生用品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在產品漸漸暢銷全國、尤其在東北市場備受歡迎的時候,市場上大小廠家風起云涌,競爭日趨激烈,李秋紅開始不斷思考倍舒特的未來發展之路??紤]到北方市場銷售較旺以及面向全國的輻射作用,1998年,她做出了一個事關企業發展命運的決定——將倍舒特企業總部和生產基地遷到北京,使企業發展有更加廣闊的舞臺。
回憶起那段經歷,老員工們記憶猶新。搬遷之前,公司在食堂舉行了員工動員大會。 李秋紅說:“公司決定搬遷,你們誰愿意跟我走,只要我有飯吃,就有大家的飯吃。”在李總的感召和鼓舞下,所有員工都跟隨公司北遷,—個都沒有落下。
6月起,搬遷開始。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倍舒特人不分領導和普通員工,全部行動起來,短短7天時間,將所有物資和生產線搬遷至兩千公里之外的北京密云工業開發區。李秋紅身先士卒,帶領團隊在人力物力短缺的艱苦條件下,15天內新工廠投入正常生產,沒有造成市場斷貨。
李秋紅是做技術出身,一直以來,她保持著踏踏實實的做事風格、不斷進取的人生信條,即便后來已經在行業成為佼佼者,依然如此。她喜歡鉆研新技術,并精益求精。創業之后,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為了更勝任管理崗位,她還自學了財務以及管理知識,孜孜不倦探索企業提升的路徑。在倍舒特搬遷之后,企業曾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因南北文化差異,企業最早一批南方員工不適應,開始流失,本地人逐漸補充進來。這是一段較長時間的考驗,也是市場的一種快速迭代。經歷了人員水土不服以及招工難等危機,李秋紅憑著一股堅忍不拔的韌勁,帶領團隊一步步克服難關,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的培訓和改造,為工廠的精細化管理打下基礎。
這段南北搬遷的歷程,也讓李秋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人才的重要。那時企業就廣納賢才,不拘一格,選拔能干事、想干事的優秀人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翅膀。李秋紅始終堅守這樣的信條:“企業發展,靠的是向心力、團隊的凝聚力和員工的歸屬感。”
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原秘書長江曼霞曾在參加企業二十周年慶典活動中致詞說,倍舒特給我的印象深刻,你們當年的創業團隊成員都是有學歷、有知識、有夢想、有闖勁的年輕人,這在當時的衛生用品行業中是罕見的,倍舒特對人才的重視也是令人欽佩的。
李秋紅把對于人才的重視、對于研發的重視一直貫穿到日后的管理中。“我哪怕在不賺錢的情況下也要把團隊演練出來,保證技術升級的速度和質量”,多年來,她都會把公司的利潤投資到產品的提升和研發上,并且打造了力量雄厚的技術研發團隊,企業的員工中有30%是專業技術人員。倍舒特人不斷打磨、開發產品,寵物墊、護理墊……他們拓展了在衛生用品領域的空間,一步步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三、進軍海外,升級轉型
2001年前后,國內衛生用品市場的潛力進一步釋放,在城鄉超市、便利店里,不同品牌充斥其中,讓人眼花繚亂,彰顯著行業競爭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進行產品轉型升級、開拓新市場已成了當務之急。面對當時的局面,李秋紅知道,企業到了一個發展的關鍵節點,“我發現,必須要先改變我自己,我一直在尋找方向”。
2003年到2005年之間,李秋紅開始帶隊做外貿市場。當時她做了很多個第一次:獲得了國內第一個關于寵物墊專利,成為我國第一個出口寵物墊的企業。在不斷的探索嘗試過程中,2005年,團隊開始跟美國的一家國際醫療企業合作,并參加德國的醫療展,正式把倍舒特帶入到醫療領域。
然而,國外醫療領域對護理墊等產品的要求很高,對企業的監管和市場準入以及對產品的適用范圍、用途和技術要求,特別是吸水量以及預期使用者不產生褥瘡等關鍵性臨床指標都有嚴格的規定,另外還必須符合FDA法規監管下的質量體系和客戶滿意的設計確認,要想得到認可談何容易!面對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李秋紅常說一句話:別人能做到,為什么我們不能?時代在更迭,成功的策略也在不斷刷新,但到最后探索者往往發現,成功的核心沒那么復雜,它是一個自我打磨的過程,是一個追求極致的過程。
不斷改變自己,不斷升級,這是李秋紅對自己和企業的要求。通過團隊的不斷努力,2008年,他們接到了第一個歐洲大客戶的訂單。客戶要求對工廠進行驗廠,也就是進行進口國要求的全范圍現場質量體系審核。然而,在按照ISO9001、ISO13485標準和FDA QSR820質量體系審核后,第一次給出的評分只有63分。“當時我們的團隊是拼了”,李秋紅這樣描述當時的狀態,一個“拼”字背后,包含多少夜以繼日的奮力鏖戰。這是個艱苦的自我糾錯過程,通過改進,客戶進行第二次驗廠的時候,分數得到大幅度提升,達到客戶的要求。
就這樣,在與國際客戶洽談、到提出要求、再到推動自我改造的循環之中,團隊逐步掌握了跟跨國500強合作的經驗,并促使企業不斷完善,提升為一個具備國際化的標準流程和醫療級產品生產能力的現代化企業,在護理墊等國外需求較多的領域,公司擁有自主研發的多項發明專利,技術實力得到了業界專家的認可。
“回想起來,我真的感謝曾經的那些客戶提出的嚴格要求,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苛求’下,一步步成長,學會了在大海里游泳”,李秋紅這樣說。
2012年,在為一家跨國公司制造當地醫院的產品時,團隊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一是在與客戶簽訂合同的21天后,快速完成出貨,被評價為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而以往客戶手中這種訂單通常需要3個月到半年時間。
另一個奇跡是,李秋紅帶著外貿團隊歷經艱難的談判過程,最終爭取到了對等原則——即相互尊重、相互保護對方知識產權,并簽下合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李秋紅用平靜的語氣簡單描述當時的歷程。這背后其實是多少回合商海論劍,風云起伏,他們據理力爭,終于在業內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的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的醫療護理用品企業,能站在國際醫療平臺上對等對話,李秋紅帶領團隊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經過一次次歷練,如今,倍舒特已成長為一家按照國際標準專業生產一次性衛生用品的(OEM/ODM)企業,醫用護理墊產品出口量位列前茅,成為中國高端護理墊的領軍者。作為歐美個護行業巨頭在東亞最重要的供應商之一,其逐步積累的生產研發能力,使得合作方式從簡單代加工轉變為深度聯合開發產品。倍舒特產品系列主要涵蓋一次性醫用護理墊、衛生巾護墊等,廣泛應用于美國和歐洲醫院并進入各大商超,企業已經成為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長期合作伙伴。
四、工匠精神,科技賦能
近幾年來,隨著出口歐美市場的產品不斷升級換代,公司研發中心在與客戶需求的對接中,發現亞洲市場需求在逐漸增長,中國居民隨著消費升級,觀念也在悄然發生改變。李秋紅意識到,進入國內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來。她希望,我們國人也能用上這些高品質的好產品。
懷著改善人們尤其是老人和臥床患者生活質量的初心,公司進行戰略調整,把多年為歐美市場制造的成熟技術用于國內市場,孵化了醫療品牌“捷護佳”。更精細的分級、更體貼專業的護理,讓這類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青睞。
老年人、臥床患者……這些需要關愛照護的人們,是李秋紅多年來縈繞在心頭一片念念不忘的柔軟之地:“要常常設身處地想,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能為社會回報什么?”正是這種回饋社會的理念,倍舒特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做著很多公益事業。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來,全社會都在竭盡所能的貢獻力量。倍舒特企業在這個時候決定“不務正業”,改造增設口罩生產線,并交由當地政府統一調配,盡快把缺口補上,就是為了能保障老百姓的日常使用。重任在肩,臨時訂購口罩機當時已經來不及,他們首先面臨的生產瓶頸就是口罩芯片的制作。在李秋紅帶隊下,團隊再次發揚能吃苦能打硬仗的精神,12小時不間斷地在原有醫療產品設備生產線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調試。最終,僅用了30個小時,口罩芯片產品生產設備便調試成功。從2020年2月7日正式投入生產到正式上市,僅僅用了6天,緊接著首批2萬只口罩全部發放給了密云區百姓。2020年2月底,口罩芯片的產量已迅速從每天0.4萬片提升到每天250萬片。
對于一家從未生產過口罩的企業來說,且恰逢春節假期,這樣的研發和生產速度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個團隊的執行力。在公司的網頁上,記載這段歷程時這樣寫道:“這么做,沒有別的原因,只想著多生產一個口罩就多保護一個人。”
樸素的話語,踏實的作風,自我變革的勇氣,不斷開拓的精神,倍舒特按照現代企業發展之路,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在群雄逐鹿的競爭中,以自己的有心用心,換用戶的安心貼心,將一片溫暖和愛心傾注于一絲一縷之中。
如今雖然已經成就一番事業,而李秋紅依然簡樸低調,依然兢兢業業、勤奮努力,同事們評價她說:“她對員工滿腔熱忱、傾力照顧,對自己卻關注不多,只要基本滿足生活就好”。“女人愛的東西她都不愛,什么名牌包包、服裝、首飾……都與她無緣,她走路的時候都在思考問題。”
如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失能老人的照護困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現狀成為社會痛點,人們也對護理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出更高要求,這些也是李秋紅這段時間思考較多的課題。采訪中,談及未來的規劃,李秋紅的語速加快,眼里有光,讓人能感受到她的熱情與信心,為病患提供更具人性關懷的護理產品,解決臥床老人的痛點,改善他們的生活,是李秋紅的夢想。
歷經風雨27載,歲月不改砥礪心。目前企業已擁有三個廠區,占地47000平方米,擁有10000平方米國際化標準無塵車間。依托于豐富的行業經驗、強大的研發團隊和ISO9001、ISO13485、FDA QSR820等嚴格的國際管控標準,相關產品已通過CE認證,企業已取得40多項專利,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二十多年來,李秋紅帶領倍舒特人以創造舒適生活、成就人生夢想、弘揚民族品牌為使命,全力打造了一次性衛生用品的中國品牌,他們用創新回報社會,用精細的護理方案,托起生命的尊嚴;他們以做到極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延伸了中國制造業的質感和溫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